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50(5) : 466-470.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0701-00560
摘要
目的

对比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吲哚布芬组患者术后接受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术后1年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

结果

吲哚布芬组76例,男性57例(75.0%),年龄(60.3±6.6)岁;阿司匹林组76例,男性62例(81.6%),年龄(59.7±7.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失访3例,吲哚布芬组完成随访的有74例,阿司匹林组75例。吲哚布芬组共移植268条桥血管,阿司匹林组共移植272条。术后1年,吲哚布芬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5%(189/200)和97.1%(66/68),阿司匹林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3%(189/207)和96.9%(63/65);两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82、0.345,P>0.05)。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5.4%(4/74)和6.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26,P>0.05)。吲哚布芬组术后1年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3/74),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547,P<0.05)。两组患者FIB、D-D、TM及TAFI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疗效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基本相当,且吲哚布芬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引用本文: 白辰, 李京倖, 于洋, 等.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5) : 466-470.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0701-0056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1。目前,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心病的可靠治疗方法2,但其术后存在桥血管再狭窄问题,因此,术后常规行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临床共识3。既往临床上常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较强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差4。吲哚布芬是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吲哚布芬对患者胃肠道影响较小5。故本研究对比应用吲哚布芬及阿司匹林,旨在探讨两种药物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发生情况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