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经导管栓塞兔胃左动脉体重下降的实验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8,52(10) : 789-79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8.10.01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经导管胃左动脉栓塞术后体重、胃饥饿素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估其安全性。

方法

将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A组:经导管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胃左动脉;B组:经导管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C组(对照组):经导管生理盐水灌注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术前及术后1、2、3、4周分别测定胃饥饿素、空腹体重及肝肾功能。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术前及术后平均胃饥饿素、体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及尿素水平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各值水平的差异。

结果

A组手术前、后胃饥饿素水平分别为(4 057±61)、(3 708±14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P<0.05);B组手术前、后胃饥饿素水平分别为(4 137±89)、(3 608±23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胃饥饿素水平分别为(3 986±82)、(4 044±7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P>0.05)。B组胃饥饿素水平下降程度较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P<0.05)。各组间术后胃饥饿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P<0.05)。A组手术前、后体重分别为(6.12±0.38)、(5.66±0.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P<0.05);B组手术前、后体重分别为(5.99±0.57)、(5.24±0.6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体重分别为(5.94±0.45)、(6.24±0.42)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P>0.05)。B组体重下降程度较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P<0.05)。各组间术后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P<0.05)。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ALT、AST、肌酐及尿素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左动脉栓塞术可能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肥胖的微创术式,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同时栓塞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减肥效果。

引用本文: 付金鑫, 刘凤永, 张金龙, 等.  经导管栓塞兔胃左动脉体重下降的实验研究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52 (10): 789-79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8.10.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卒中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1]。近30年来全世界肥胖人数已增加4亿多,2014年成年人中已有13%为肥胖[2]。肥胖症的治疗工作迫在眉睫,但其治疗目前仍是个难题,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反弹,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胃左动脉栓塞减肥术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通过观察新西兰白兔胃左动脉栓塞术后胃饥饿素、体重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同时栓塞兔的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可否取得更好的减肥效果,为探索及完善肥胖治疗的微创新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