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论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华肿瘤杂志, 2019,41(9) : 648-653.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9.09.002
摘要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外周神经分支和神经鞘膜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早期根治性手术是MPNST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由于MPNST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低,疾病进展迅速,预后通常较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寻找MPNST演进的驱动因素及治疗靶点的转化研究和临床试验发展迅速,涉及NF1-Ras途径、Raf-MEK-ERK途径、PI3K-AKT-mTOR途径、Wnt信号通路、凋亡蛋白的异常表达、多梳抑制复合物2普遍缺失、HDAC家族高表达、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表达、极光激酶表达以及多种微小RNA等方面。文章归纳了与MPNST相关的潜在治疗靶点的转化研究,并对正在研发的靶向药物及其临床试验进行总结,为MPNST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信息。

引用本文: 廖智超, 张超, 刘新月, 等.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41(9) : 648-653.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9.09.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222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0%,其发病年龄为20~50岁,总发病率约为1.46/1 000 000。在MPNST中,约50%是由Ⅰ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1, NF1)发展而来,5年生存率约为20%~50%,无法根治切除或已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MPNST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较低,治疗方式相对有限。随着寻找MPNST演进的驱动因素及治疗靶点的转化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迅速开展,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IGF1R)、磷脂酰肌苷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B,PKB/AKT)-雷帕霉素的哺乳动物靶点(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分子可能成为MPNST的潜在治疗靶点,并为MPNST的靶向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