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新式回肠原位膀胱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43(4) : 291-293. DOI: 10.3760/cma.j.cn112330-20210402-00164
摘要

本研究采用我中心在回肠W形原位膀胱和Studer膀胱基础上改良的新式回肠原位膀胱术(Urumqi膀胱)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54~66)岁。病程1个月至3年。5例为初发患者,3例有≥2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史。6例为多发肿瘤,大小0.5~2.5 cm。2例为单发肿瘤,大小均为3.0 cm。术前经PET-CT检查无远处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肿大,无上尿路积水。膀胱镜检查示尿道通畅,无可疑肿瘤。术前病理检查结果: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6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所有手术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距回盲部15 cm处截取回肠50 cm,自右侧端顺时针向内侧卷曲成近圆形,左侧末端留10 cm,其余40 cm回肠形成3段、每段约13 cm的肠管,将其去管化形成新膀胱,将末端10 cm肠管从乙状结肠前方跨过,与左侧输尿管吻合,右侧输尿管与新膀胱右侧顶部吻合,尿道与新膀胱吻合。术后随访3~12个月。4例出现轻度尿失禁,术后12个月均完全尿控;7例无输尿管反流,1例术后12个月仍有左侧输尿管轻度反流。8例术后复查排泄性膀胱造影示膀胱排空效果满意,残余尿阴性,膀胱容量250~400 ml。复查胸部CT、泌尿系CT及腹部超声示无上尿路积水,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引用本文: 王继鑫, 闫燊燊, 宋鸿文, 等.  新式回肠原位膀胱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J]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 43(4) : 291-293. DOI: 10.3760/cma.j.cn112330-20210402-0016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82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如何进行尿流改道一直是泌尿外科医生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很多支持回肠新膀胱的观点认为根除肿瘤、保留排尿功能是膀胱癌治疗的关键点,新膀胱术后能使患者有望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逐渐成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之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式种类繁多,常用的有Hautmann(W形)术式、Studer术式、T形回肠新膀胱等,每种方式有其特点,但仍然不够完美。我们在回肠W形原位膀胱和Studer膀胱基础上,改进了一种新式原位膀胱术式,命名为"Urumqi膀胱",本文总结该术式的近期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