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浦系统起搏
永久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左束支阻滞患者远期疗效的初步研究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5) : 399-4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5.004
摘要
目的

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同步及心功能改善。

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性LBBP,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LBBB患者。讨论植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左束支夺获的电学特性及临床疗效,主要指标为QRS时限、阈值、感知、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导线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入选成功植入永久LBBP 11例,平均年龄(71.0±12.4)岁,年龄范围41~91岁。自身QRS时限为(164.6±15.7)ms,起搏QRS时限为(113.1±17.1)ms。随访(32.5±12.1)个月。急性期阈值为(0.65±0.21)V/0.5 ms,感知为(8.3±1.7)mV,在随访2年时,阈值及感知保持稳定,分别为(0.70±0.16)V/0.5 ms,(9.1±2.7)mV。其中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LVEF从基线的34.0%±8.2%提升到末次随访的63.4%±9.8%,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从(127.6±65.3)ml缩小至(37.2±13.9)ml,心功能(NYHA分级)从(3.3±0.7)级恢复至(1.3±0.5)级(P<0.05)。术后未观察到导线脱位、失夺获、阈值增高及心力衰竭再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

结论

永久LBBP纠正LBBB,实现左心室再同步,其远期阈值稳定、感知良好、安全可靠,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可作为双心室起搏或希氏束起搏的补充与替代。

引用本文: 吴圣杰, 苏蓝, 项文豪, 等.  永久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左束支阻滞患者远期疗效的初步研究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5) : 399-4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5.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72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双心室起搏是目前具有许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其通过双或多部位心室起搏融合达到相对再同步,但仅在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时限>150 ms的患者中能获得肯定的疗效,且不到70%患者冠状静脉窦(CS)导线能植入到最佳的部位,同时存在其他较高的并发症。希氏束起搏纠正LBBB,能实现真正的生理性再同步起搏,虽然植入设备及方法有所改进,手术成功率有了较大提升,但存在以下不足:高阈值、低感知、固定困难等。我中心在2017年报道了经静脉、穿间隔、左心室内膜下的左束支起搏(LBBP)技术,在保证左心室同步基础上,稳定且低的起搏阈值及良好的心室感知。与希氏束起搏相比,跨越传导束阻滞部位的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及LBBB患者中更具优势。本文对LBBP在LBBB患者同步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