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高级认知功能或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是从神经科学角度研究心理学问题,通过研究脑损伤患者的高级认知功能缺损,来推断正常状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神经疾病定位诊断提供依据。
行为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早期行为神经病学主要研究痴呆、失语症,目前研究范围涉及脑卒中、脑外伤、癫痫、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等的行为改变。
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将这两门学科融合,意在更好地整合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的优势,扩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的临床应用,为推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临床需求,关注脑疾病诊治规范,本学科专家积极开展学科相关疾病共识或指南撰写工作,目前已主导完成《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和《综合医院谵妄诊治专家共识》,为综合医院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与谵妄识别评估、诊断治疗提供全面的诊疗方案。此外,和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科联合推出《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二版)》和《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对规范帕金森病相关疾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联合睡眠障碍学科制定《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和失眠障碍伴焦虑症状诊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有望规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路径,在临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是应用认知行为实验方法对脑高级功能进行科学测量。笔者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开发香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版成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建立Morph面孔等情绪测量等实验范式,均能较好探究人脑高级功能。郁金泰教授应用神经心理学等方法有效识别老年痴呆,以及在其诊疗中应用评价等。这些技术方法的研发,为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神经影像研究的是临床广泛采用的脑功能成像技术方法,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等相关治疗的脑网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新技术新方法。罗本燕教授应用高场强MRI技术解析意识障碍恢复的神经机制,张志珺教授利用功能MRI技术探索应用抑郁症等情绪障碍问题脑环路和生物学相关机制,笔者利用功能MRI技术构建个体化脑网络,为实现脑疾病个体化精准干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认知训练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研究在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疾病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学科围绕血管性痴呆开展基于网络化认知训练研究工作,表明认知训练能有效提高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并共同撰写《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重点推荐认知训练的被试对象选择,训练任务及疗效评估等方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疾病中应用目前是热点话题,本学科专家目前已开展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失语症和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机制探究和临床推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表高影响力学术论文10余篇,并申请相关专利。这些技术成果为脑疾病干预提供直接理论证据和社会经济效益。
新冠疫情期间,本学科专家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医疗活动中,并涌现众多感人事迹。学术研究方面,积极开展新冠疫情下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识别与疏导,监测和动态跟踪人员心理问题,并实施线下与线上干预,取得突出系列研究成果。2020年,围绕新冠疫情下人群焦虑等心身问题,笔者与杨渊教授合作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就焦虑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和诊疗方案开展系统研究,预期成果将为疫情下焦虑问题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