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完善"一案三制"为重点,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工作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方面有所进步,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完善"一案三制"为重点,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工作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方面有所进步,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风险"一词广泛用于保险、金融、医疗卫生、环境和新技术等诸多领域。不同的人对风险的认知有所不同,比如临床医生关注个体层面的患病风险,疾控专家则关注社会群体层面的疾病流行,还有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风险。受个人生活经验、社会经济地位、宗教文化背景,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专业人士与一般公众之间存在着风险认知差距。通过风险沟通缩小认知差距,凝聚社会共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2017年,WHO颁布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沟通风险:政策和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风险沟通是一项重要的卫生干预措施,是任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专家、社区领袖或官员和处于危险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建议和意见的实时交流。有效的风险沟通能够使面临最大危险者了解并采取防护行为,它也使主管部门和专家能够倾听并处理人民的关切和需求,进而提供有意义、受信任和可接受的建议。当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领域存在重大挑战。一是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影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获取和信任健康信息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对于影响人们的风险认知和减轻风险行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也就是事件大背景——的考虑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就加强和维持突发事件风险沟通能力提供指导建议。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传染病防疫不仅需要公众知晓,更需要公众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针对大众缺乏科学防护知识和信任度低等问题,并非仅通过官方信息发布和媒体舆论宣传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风险沟通能力,全周期全方位有策略地进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指南》提出,《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所有WHO会员国发展风险沟通能力,因为这属于核心能力。具体的风险沟通能力建设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联系风险沟通伙伴和利益攸关方;(2)在实际突发事件或模拟演练中已经实施并经过检验的最新风险沟通计划;(3)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审批和发布的政策、标准操作程序和指南;(4)采用媒体和公众可以访问且定期更新的信息源传播信息;(5)根据人群需求准备的可以访问且相关的信息、教育和沟通材料;(6)评估,以便供制定风险沟通计划参考。
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和证据合成,《指南》重点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建立信任:建立并维护信任可以说是有效的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指南》尤其建议两点,一是针对不确定性信息的有效沟通。当专家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时,如果当局不提供信息,或提供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的信息,就会导致实际工作者心中产生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与公众沟通的不确定性问题。二是加强社区参与。应当让社区参与决策,以确保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合作性且适合相关情境的。
2.将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纳入卫生和应急系统:《指南》重点提出4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一是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应在全球和国家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领导团队中发挥明确的战略作用,负责沟通人员的作用和职责也应明确界定。二是应发展和建设跨越地理、学科乃至国家边界的相关利益攸关方和组织网络,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信息和沟通系统,让本地利益攸关方参与进来,确保信息跨部门流动。三是应定期组织对突发事件风险沟通人员的培训,其中重点关注各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协调。四是突发事件风险沟通需要持续获得明确预算,且该预算应该是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和恢复工作核心预算的一部分。
3.寻找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的最佳方式:《指南》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必须尽量提前制定突发事件风险沟通计划。二是需要开展研究,以明确风险沟通的干预结果。还应系统研究各种与利益攸关方和社区建立有效反馈环的工具,以改进工作机制和方法。三是可利用社交媒体联系公众,促进对等沟通,建立情境感知,在突发事件中监控并回应谣言、公众反应和关切,并促进本地响应。四是强烈建议避免使用技术语言术语解释风险,因为这无助于促进减轻风险的行为。应由不同信息源发出一致信息,并在事件发生初期就发出。
问题1∶领导和治理。哪些方法最有利于将突发事件风险沟通纳入国家领导人对有公共卫生影响的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规划和执行工作中?
问题2∶信息系统。有哪些最佳机制,可以建立有效的跨辖区信息共享,以促进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内部协调?
问题3∶人力资源。哪些方式最有利于发展和保持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工作人员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问题4∶供资。如何确保为突发事件风险沟通提供充足、可持续的资金?
问题5∶信任。哪些突发事件风险沟通活动最有利于使受影响社区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相信卫生主管部门是可靠的健康保护信息来源且最容易推广?
问题6∶协调。哪些方式最有利于确保各级各类响应机构的风险沟通活动之间的协调?
问题7∶战略沟通规划。有效的战略沟通规划由哪些要素和步骤组成?
问题8∶监测和评估。收集、分析和解读突发事件风险沟通数据和反馈并将结果纳入突发事件风险沟通计划制定、战略发展、执行和评估工作的最佳方式和最适合工具有哪些?
问题9∶社区参与。在突发事件风险沟通活动中联系社区参与应对事件/背景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问题10∶社交媒体。在有公共卫生影响的事件和突发事件期间,哪些社交媒体渠道和做法最能促进保护健康并消除谣言和错误信息?
问题11∶沟通不确定性。向公众、面临风险社区和利益攸关方沟通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问题12∶发出信息。信息的哪些要素和时机最有利于影响公众/社区的关切水平,从而激励其采取相关行动保护健康?
早在2007年,我国就从WHO引入了风险沟通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相关培训。2009年卫生部基于风险沟通理念防控"甲流",取得了成绩。2010年笔者也参与了卫生部委托的世界银行赠款项目——"流感大流行风险沟通研究"。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领导和指挥。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联防联控新闻发布机制、舆情监测与舆论引导机制,以及健康教育和应急科普等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沟通战略传播机制。
中国政府将保护人民健康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应把风险沟通与整个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战略全局方针联系在一起,从完成使命的战略高度设定风险沟通的目标,全方位地强化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风险沟通机制。政府风险沟通的首要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应根据应急管理不同阶段,确定风险沟通的基本任务。如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应做好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传递风险警示信息,并与各利益攸关方保持互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突发事件发生阶段,则应加强跨部门、跨地域的沟通协作,凝结共识,以开放诚恳的态度,充分有效地提供政策信息,及时回应舆情,应对谣言,减少不确定性,对大众进行情绪管理、应急科普和有效动员,争取国民的有效有序参与;在事件结束阶段,则应加强评估反馈,重新界定风险,再造社会共识。在风险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受众策略、讯息策略、传播媒介策略和评估反馈策略,将各种分散的传播活动整合到风险沟通策略传播的总体框架中,实现整体致效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