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断肢(指)体再植是挽救创伤性肢(指)体离断的首要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的肢(指)体一旦离体后血液循环将停止,正常的生理代谢会被打乱,从而出现细胞变性、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极大地影响肢(指)体再植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降低离断肢(指)体组织的代谢和减轻后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肢(指)体再植术成功率,是肢(指)体再植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现有的肢(指)体保存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展做出综述,通过大量检索和分析文献,总结了目前肢(指)体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希望借此能为临床保存离断肢体提供参考。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断肢(指)再植手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研究攻关的重点也由手术技术转向了术后的功能恢复。当肢(指)体发生离断后,肢体血液循环立即停止,代谢产物堆积,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离断肢(指)体是复合组织,其内包含骨骼肌、血管、神经等组织,尤以骨骼肌对缺血十分敏感。研究表明骨骼肌缺血损伤机制极为复杂,但一般认为与氧自由基、微循环障碍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在常温下,肢体离断6~8 h后,肌肉组织将会形成不可逆的损伤,从而造成永久性的残疾;而当重新恢复血液循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在肢(指)体重新建立血液循环之前如何进行正确地保存,为手术争取时间,减轻离断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离断肢体的成活率以及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的功能尤为重要,已然成为肢体再植外科目前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离体断肢保存方法的相关文献,对各种断肢保存方法做出综述,展望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