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加强反刍思维在不同精神障碍中作用的理解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4,57(8) : 465-472.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40112-00026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一种在多种精神障碍中常见的病理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与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和强迫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治疗结局和社会功能结局密切相关。近年来反刍思维成为了精神障碍临床诊疗关注的热点,但反刍思维的研究仍面临挑战,主要包括概念模糊、缺乏一致的评估工具、病理机制不明确以及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等。为增强对不同精神障碍反刍思维的理解,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介绍反刍思维的概念、评估、病理机制和干预手段,以期为反刍思维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引用本文: 张倩倩, 曾伶思, 马墨涵, 等.  加强反刍思维在不同精神障碍中作用的理解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4, 57(8) : 465-472.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40112-0002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94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观察到精神障碍患者不断地、难以自控地反复回想自己的失败、遗憾或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持续且难以控制的思维模式被称为“反刍思维”或“思维反刍”。通常,反刍思维涉及对个人过去的经历、问题或情感进行反复思考,特别是对负面事件的持续回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转归,但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对这类症状的充分评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