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老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中国医药, 2017,12(4) : 500-5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777.2017.04.005
摘要
目的

分析老老年(年龄≥8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差异,为老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16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的年龄≥80岁的患者85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组(5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143例)和药物治疗组(148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入院和出院Barthel评分、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出院后1年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Barthel评分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结果

3组患者入院Barthel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出院Barthel评分低于PCI组及药物治疗组[(61.2±3.4)分比(88.6±0.9)、(88.1±4.7)分](P<0.05)。3组患者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20 mm长病变、小血管病变(管腔<3 mm)比例及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出院后1年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及CABG组出院后1年SAQ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3组SAQ中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及CABG组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均少于药物治疗组[4.4%(25/564)、4.2%(6/143)比14.2%(21/148)](P<0.05)。

结论

老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接受单纯药物治疗。

引用本文: 吴翔宇, 王苏, 刘文娴. 老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J] . 中国医药, 2017, 12(4) : 500-5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777.2017.04.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人群中老老年(年龄≥80岁)患者逐年增多。而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技术的迅猛发展,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领域出现了诸多策略选择的改变。老老年患者为冠心病患者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新的技术为该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冠心病为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前3位的慢性疾病,老老年冠心病患者数量也随该群体整体人数的增加大幅增长。既往回顾性研究显示,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较6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有更高的几率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及非心源性合并症;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中则表现为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肌酐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程增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多数表现为多支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并有更大可能伴随左主干病变,病变的复杂程度高于较年轻的患者。这些因素成为了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中策略选择和实施的障碍。然而随着PCI及CABG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设备的更新换代,老老年患者从再血管化治疗中的获益正逐渐增加,而风险亦更加可控,这使得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老老年患者选择了再血管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手术的成功率也在逐年提高。本研究对老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预后进行比较,以期对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指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