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体健康测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事情,一方面测量健康首先应该明确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构成健康的维度及指标体系,因为任何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健康风险因素等)均可以影响到具体的主客观指标测量与评价结果[1]。因此,在选择具体的人体健康测量评价方法与指标时,必须依据科学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对健康概念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体健康测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在简略回顾性分析人体健康概念内涵与构成维度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健康测量方法和技术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健康概念的提出和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不同或差异,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与研究大体经历了初始期、初始发展期、成熟发展期、创新发展期四个历史阶段:在初始期(150年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活物质匮乏,医学不发达,神学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与观念,人们普遍的健康观或健康概念认为:健康是上帝神灵赐予的一种生命存在,"健康意味着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达到平衡的状态" ,只要"人活着就是健康"[1,2,3],无论生存的质量如何,身体是否存在疾病或伤残,是否感到快乐或幸福,是否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初始发展期(1948年前),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生命现象存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与医学科学的兴起及进步,生物医学模式与单维健康观念的产生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由于身体遭受病原微生物或"瘟疫"侵袭以及各种意外伤害导致的不适、疼痛、伤残、虚弱等对健康及生活生存的巨大影响,无论医生或大众普遍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1,3];成熟发展期,1948年后至2000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明确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4]。"创新发展期,2000年至今,随着对健康概念与内涵的深层次研究与健康测量评价技术的创新发展,当前更加强调健康能力的维护、心理与社会生活态度的完好以及"幸福感"的保持等多维度健康概念及指标体系[5]。
在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给健康下的定义最简单和实用。即健康是"身体与心理完好" 、"没有疾病、疼痛或身体缺陷" ,具有"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以及"完美状态"等。我国《辞海》1999年版中健康的概念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如何区别健康与疾病,按照1985年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界定是:"健康,是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 "疾病,是人生理或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 ,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 "健康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
1991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的《健康测量:概念与指标》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定义一般健康概念的五个不同模式[1]。包括医学健康模式、整体健康模式、完美健康状态模式、环境心理健康模式和平衡健康模式。
医学健康模式是最为广泛接受的一种健康模式,医学健康模式定义健康为没有疾病或通过身体健康检查排除疾病,这种医学模式定义的健康是一种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功能方面的解释,即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正常,而身体偏离这种正常状态就视为疾病或处于病理状态,只要个体没有生理异常就可以考虑为健康。医学健康模式是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定式来研究和评价个体或群体健康的。医学健康模式的主要内涵:采用单一维度测量和定义健康,为群体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健康状态评价指数,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界定健康与否的基本判定依据,要么有病不健康,要么没病就是健康;用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健康等级,从国家和个体层面调查和评价疾病、疼痛、死亡对健康的影响与危害;健康测量指标应该包括疾病和死亡的相关指标,包括组织器官遭遇感染或传染,慢性功能降低以及随年龄增加发生的急慢性退行性变等;强调人体功能、与活动受限程度的统一测量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身体残疾,心理残疾,疼痛等;疾病康复的内容与评价等级:(1)疾病痊愈或症状完全缓解及消退;(2)无论疾病或损伤经过治疗功能完全恢复;(3)功能部分恢复;(4)能够部分自理;(5)完全不能自理;患有某些疾病或损伤,但功能正常,或者看似生理功能正常,但实际存在有某些潜在的疾病或隐患。简单地讲,医学健康模型认为一个人尽管感到身体有一些虚弱或疲惫,但只要仍然能够完成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就是健康。
1990年Blaxter[6]在"健康与生活方式"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整体健康模式的概念与内涵。整体健康模式意指个体的完全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维度和9个方面的内涵要素:健康就是感觉没有疾病;健康需要检查排除疾病;健康是一种身体资源储备;健康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健康是一种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健康是一种旺盛活力或生命力;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健康是身体的一种综合功能;健康是心理-社会的完美状态。与医学健康模式相比整体健康更加强调积极向上和追求幸福感的生活态度和能力。应该说整体健康模式与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概念模式十分接近,所不同的是整体健康模式增加了精神健康的元素,更加强调积极主动的健康促进和维护观念。
理想健康状态模式是一种比正常还要好的健康状态,即主观感觉非常健康[1]。该模型可看作是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的一种翻版,但更加客观与概念化,更加强调身体的舒适、充满活力与潜在能力,更加强调一种理想的心身状态与生活追求。
环境-心理健康模式描述了一种与环境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或和谐状态[1]。强调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工作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应对环境,提高生活生存能力。
平衡健康模式是指一种不常用的健康定义,该定义从医学模型与环境模型的结合上评价健康。其内涵包括个体能够从事日常活动以及减缓疼痛、管理情感状态的能力等[1]。
在上述5种健康模式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医学健康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医学模式将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及残疾,而整体健康模式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良好,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其他3种健康模式则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定义健康,因此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健康维度伴随着健康概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康模式的不断转变而变化及进步。包括最初的单一健康维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三维健康维度以及后来发展的多维健康维度或七维健康维度。(1)单维健康维度:是建立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健康观与思维定式。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经过医学检查没有发现疾病就是健康。这是典型的健康单元论,是形而上学健康观的集中体现。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2)三维健康维度: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首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全面表述了健康的多维度概念,即健康不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内涵,这一概念不但较单维健康维度概念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而且符合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健康概念与健康维度。(3)多维健康维度:多维健康维度(七维健康维度):1998年哈恩提出了健康的六维理论[7]。包括:健康的生理维度、健康的社会维度、健康的智力维度、健康的精神维度、健康的职业维度、健康的环境维度。2007年,Vuorisalmi又研究提出了老年健康自测的七个维度[8]包括:日常活动:具备日常活动的基本能力,运动和出行能力,对日常生活设施设备的利用和使用能力或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心理健康功能:良好的认知功能;是否存在精神心理异常表现;社会心理功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良好情感状态;身体健康功能:自我感知的健康状况、身体症状和疾病诊断、健康维护设施的利用、能力丧失程度的测量;社会资源:能够获得家庭与社会支持的能力;个体获取需求社会资源的能力;经济资源:个人收入水平;环境资源:适宜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居住的地点便于交通、购物及公共服务。
(1)健康测量的一般概念:是指通过医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健康进行主观和客观检测评价的过程。由于健康概念内涵涉及多种维度、不同模式、复杂的指标体系及判别标准,因此健康测量一般采用主观量表与客观医学检查设备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及手段[1]。健康维度测量是按照健康的多维度概念及内涵要素进行相关指标量化评价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或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维度及健康相关因素或现象[1]。(2)健康指标概念:健康指标是关于人的健康的监测与评价信息交流的有效工具。涉及单一的健康量化测量、关键的健康状态维度的表达以及与健康照顾系统相关因素等。健康指标可以作为一种健康信息情报,也可以作为一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敏感信息反应[9]。为适应现代多维健康测量与全方位健康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健康指标,如心理指标、行为指标;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原有的死亡指标和疾病指标,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如利用死亡资料和疾病、残疾资料计算减寿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和伤残调整生命年,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生理功能指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随着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和不同的机体活动状态而不断变化,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种变化一般都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生理功能的这种正常变化值称为生理常数,它是身体内的功能状态与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10]。(3)健康指标的分类:单一指标:群体健康测量指标:如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死因构成比等;个体健康测量指标:如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在这些健康测量指标基础上演变的指标(如期望寿命)。综合指标:是通过某种方法或法则将多个单一指标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个新指标。其特点是将反映健康状况的多方面资料概括起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以提供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多维测量和简单评价。如生存质量指数、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评分等。(4)健康指标选取的标准与属性要求[10]:健康指标选取的标准:能够满足重要健康维度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求;指标清楚有条理,便于解释和进行质量控制;依据标准,便于进行概念和方法学比较;使用的指标数据能够从国家、地方卫生和健康机构中获取或开发;健康指标的属性要求:可靠性:是指指标来自高质量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完整、不带偏见和方便利用和更新。代表性:是指指标反映健康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它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指标使用。便于交流:是指无论任何健康指标都能够进行相互交流和使用。
健康维度测量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伴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不断升华,对健康测量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对健康评价标准的不断统一与规范而得以逐步深入和普及的。其实际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调查、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健康城市调查、美国2007至2008年开展的公众健康状态调查、加拿大2007至2009年进行的全民健康调查等[11,12,13]均采用了健康维度测量技术与指标体系,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加拿大2007至2009年全民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的5个健康维度指标体系健康状态维度指标体系:非医学健康维度指标体系;系统健康机能维度指标体系;公共卫生和健康系统特征维度指标体系;健康公平维度。具体指标包括:身体基础测量指标:人体尺寸测量(身高、坐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肤皱褶);心血管适应性(血压、改良的有氧耐力测试);肌肉骨骼适应性(握力、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体力活动(加速度测量);肺功能(肺活量测定);口腔健康(口腔门诊检查);血液测量指标:营养状态(叶酸与钙剂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指标等);心血管疾病(血脂指标等);环境暴露(铅与汞等);感染性疾病标志物(肝炎感染指标等);尿液测量指标:肾脏疾病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等);环境暴露(克替宁、杀虫剂等);营养标志物(碘等)。
健康自测技术与指标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和诸多发达国家开展健康调查与健康信息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均采用健康自测技术与手段开展健康状况调查、群体与个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10,11,12,13,14,15]。如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健康调查中采用健康自测量表评价受教育程度与差的健康自测状态之间的关系。调查共纳入69个国家的219 713名年龄为25岁的男女。结果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健康自测量表均是开展群体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的十分有用的工具。
健康自测作为老年人或退休人员健康状态评价与健康风险预测的重要工具,研究初步证明,采用建立在老年人健康7维度基础上的自测量表,能较好地预测与评价老年人当前的健康状况及未来5年发生慢病与伤残的风险,其预测价值高于健康体检获取的客观生物学指标[16,17,18];一项关于IT与传媒行业采用健康自测进行职业健康评价与健康风险预测的研究再一次验证了健康自测对于健康管理的实际价值[18];国内许军等[19]于2000年率先发表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的研究结果,SRHMS能够反映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人均收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和不同住地评价者间自测健康的差异,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性与灵敏度,但由于该量表只采用了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没有考虑健康史、生活方式与身体不适的系统问卷排查,因此限制了实际应用。
总之,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与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康测量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健康指标体系不断规范与完善,必将对我国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起到极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