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健康观与健康维护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1,05(4) : 196-198.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1.04.002
引用本文: 梁嵘, 杨新宇, 王召平.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健康观与健康维护 [J] .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1, 05(4) : 196-198.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1.04.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697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健康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在人类的发展史中,留下了丰富的健康探索之旅的足迹。在近现代医学长足进步的一段时间里,健康曾经成为没有疾病的代名词。20世纪后期,人们重新思考健康的定义与内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明确了传统医学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讲道:"在公共卫生领域中,防胜于治的观念归功于中国以及中华传统医学古代最重要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医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它全面对待健康问题,首创了食疗、健身、注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草药治疗等[1]"。它明确地表明了中医学防胜于治的观念及其相关技术在健康维护中的价值。

《黄帝内经》在2011年5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医的生命观、身体观、健康观、疾病观、预防与治疗观的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和阐释《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认知的理论。挖掘其科学内涵,对现在广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黄帝内经》的健康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对健康人的定义为"平人"。所谓"平"者,"言形气之平"。形与气,是《黄帝内经》对生命体的高度概括,形指有形的身体,可以视为现代医学中的结构。气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功能有一致之处,但其内涵大于功能。在《黄帝内经》中,气首先是构成结构的最基本的物质;当生命形成以后,气又有生命力的含义,称为"常气";最后才是与组织结构相关联的功能,如心脏的功能——心气。所以《黄帝内经》说:"平者顺也"[2],即"平"的表现是气顺。

因此,《黄帝内经》的健康基本观点是气顺,其价值是提出了根据"气",即生命活力和功能表现来评价"形",即结构的思想。

以气为主要着眼点的健康观,构建了《黄帝内经》独特的健康认知理论与健康维护思想。

二、《黄帝内经》的健康认知理论

《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标志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天年可以理解为人的自然寿命,所以中医的健康与长寿密切相关。什么样的人能够长寿呢?《黄帝内经》说:"平人而氣胜形者寿",指出气旺盛的人可以长寿。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黄帝内经》的健康认知理论有如下特点:

1.基于身体感知的健康认知方法:

《黄帝内经》中虽然有解剖的记载,但对身体认识主要基于人的感觉器官,特别是观察者的感觉器官,如观察者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气色和脉气的观察。在《黄帝内经》中,专有"平人气象论[3]","脉要精微论[4]"等,提出通过观察被测者的脉动位置、频率、脉形、脉势、不同季节的脉动特征、面部的气色、不同季节的面色特征等,来解读身体对各种来自于内外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与健康的关系。

它与解剖的身体是西医学的理论基础一样,感知的身体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了大量有关身体的刺激的应答反馈知识,建立了基于身体感知的健康认知方法。

2.健康的干扰要素及身体的应答模式:

将健康人(平人)的特征定义为平的同时,《黄帝内经》反复论述了生命"平"的状态不断地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健康的干扰要素来自于三个方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个人行为方式。身体对健康干扰因素具有特异的应答反应,被概括为不同的应答模式。自然应答模型的关键词是六气与六淫,指身体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为主的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及特征;社会应答模型的关键词是七情,指身体对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与特征;个人行为因素模型的关键词是饮食、劳逸、房室,指身体对生活行为造成的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与特征。应答反应大体被分为三类,即平和(在正常范围内)、太过(反应过激)与不及(反应低下),医生可以通过身体的应答特征来识别健康状态、偏离健康的失调状态、以及疾病状态,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化解健康干扰要素的损害,使身体的反应在平和的范围。

三、中医的自然健康维护思想
1.调养正气:

是中医自然健康维护思想的核心,笔者认为其科学内涵是训练良性的身体应答反应能力。身体的感知就如同哨兵,时时感知着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应答是对刺激的反应,而应答的能力被中医称为正气。

正气是与生俱来的,但更是养成的。养成正气的方式虽然很多,如下述的顺应四时六气、谨守七情、饮食调理等,但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节欲和发挥人体潜能。如中医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起居,为正气提供优质、均衡的能量;通过心智锻炼,实现自主控制反应的强弱程度;通过形体锻炼,使身体具有应急能力,可抵御突然变化的自然环境和来袭的微生物等。因此,中医所说的天人合一,并不是让人被动的适应自然与社会,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身体反应能力训练,使身体在各种刺激中实现软着陆。

2.顺应四时六气:

是从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视角形成的健康维护思想。中医认为自然是大宇宙,人的身体是小宇宙。小宇宙的生命节律除了受自身的调节外,更要依从大宇宙的变化规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于环境,对人影响最大的环境变化是四时——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机制是寒暑之胜,具体为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变化,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5]"。

它与四时六气相应,自然界中的生命基本节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也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依据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人的健康与四时的关系是"相顺则治,相逆则乱",要保持健康,"必顺四时而适寒暑[6]"。在不同季节的正气调养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

3.谨守七情:

是从协调人与社会之关系的角度形成的健康维护思想。精神与情绪是人体五脏的功能之一,中医统称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把七情分属于五脏表现了情志应答的多样性。

人的社会角色以及人际交往在《素问·疏五过论》中被概括为"人事[7]",认为人事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事因素包括"离绝莞结,忧恐喜怒"、"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等,还包括人对饮食、男女的过度欲望。这些因素处置不当,皆可以"伤精气",甚至导致"五脏空虚,血气离守"。《黄帝内经》提出的抗损伤原则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保证正气的内守。

4.饮食调理:

中医称饮食为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共同构成人体气的来源。中医对饮食的属性用四气五味来概括,四气对应于阴阳,分为寒热温凉,五味对应于五行,分为辛、苦、甘、酸、咸。中医认为:食物的特性以及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自然影响,均通过食物的性味体现出来。因此,选择与季节和人体的脏气相适宜的饮食,不仅可以提供身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还可以调节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度,达到纠正人体脏气偏颇的作用。比如暑热季节,选择食用性味甘、寒的绿豆、西瓜、梨,可以消除自然界的暑热之气所导致的脏气过热和上火。《黄帝内经》提出的饮食(包括药物)调理原则有"寒热温凉,衰之以属","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8]"。以期达到"调其气使其平也。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的目的。

食物进入身体以后,身体的感觉及其身体的应答反应特征是什么?如何利用良性的应答反应,避免不良的应答反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重要健康维护思想。

四、《黄帝内经》健康观对当今社会人的保健启示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健康观提出了与健康相关的几个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强调顺应;在人与社会、人与欲求之间,强调人自身的欲望控制能力。顺应与控制欲望的目的是保存正气,而正气充足是健康与长寿的根本保证。决定正气强弱的关键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因此,自我控制的精神修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就不会真正成为健康的主人。这就是《黄帝内经》"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9]"给予现代当今社会人的保健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冯富珍在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的讲话[EB/OL].世卫组织Http://www.who.int/dg/speeches/2008/20081107/zh/index.html.(2010-07-29)
[2]
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
[3]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09.
[4]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98.
[5]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
[6]
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
[7]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53-558.
[8]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40.
[9]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