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城镇化和老龄化、生活方式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以及科学技术和医学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国健康管理学正经历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末,健康管理在我国开始传播。2003年后,以健康服务需求为牵引,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后,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评估与风险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市健康管理学会、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相继成立,《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与行业开始步入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其中,健康管理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极为迅速,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一体。我们将对我国健康管理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重视和提高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科研水平是实现健康管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过去体检中心在医院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科室,医生也往往不愿去体检中心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检中心在医院中没有学术地位。医院往往把体检中心仅作为一个单纯的创收单位,而对从业人员的学术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体检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发展和学术水平下降。笔者2007年提出医院体检中心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3个转变",其中提到体检中心应由单纯经营型向学科建设型转变。近10年来,我国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机构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科研课题研究,利用大量的医疗数据库体检数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文,并撰写了多部健康管理相关著作,获得了一些科技进步奖项。我们在这里着重阐述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的发展情况。
2008年中国科技部公布并组织实施了第一个健康管理相关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中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2012至2013年笔者和武留信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健康管理相关课题的研发工作。以"健康管理"或"健康体检"或"体检"为题名和主题词进行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库,显示相关基金项目从2003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底已批准的健康管理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达370项,累计金额近2 000万元。课题内容涉及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信息化技术多个方面,如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疾病预警预测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个体化移动健康管理研究等。
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也组织开展了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的研究,如2008至2009年中国体检数据调查研究。该研究从2009年到2010年连续2年收集全国健康体检机构年度体检数据,其中2009年收集了58家体检机构1 333 219人的2008年体检数据,2010年收集了70家体检机构2 202 656人的2009年体检数据。通过对收集得到的大数据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主要疾病或异常指标的检出率顺位情况、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其风险因素分布特征、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为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发展以及大量健康管理数据的利用提供了对策和建议。这次研究给各个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带来的合作经验也为后续的全国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调查、肥胖干预试验等多中心联合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一些多中心联合课题的陆续展开,我国健康管理学在科研上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果实。
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健康体检行业发展速度的逐年加快,我国对于健康体检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出现了良好的局面。自中国健康产业论坛2004年起征集优秀论文以来,广大健康管理工作者积极响应,论文投稿量逐年攀升,同时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论文,见表1。

历年健康产业论坛基本情况
历年健康产业论坛基本情况
届数 | 时间(年) | 会议主题 | 参会人数(人) | 分论坛数量 | 论文数量(篇) |
---|---|---|---|---|---|
第1届 | 2004 | 体检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 200 | 0 | 30 |
第2届 | 2005 | 体检标准与规范 | 350 | 0 | 50 |
第3届 | 2006 | 健康管理的内涵与实践 | 500 | 0 | 84 |
第4届 | 2007 | 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体系 | 1 100 | 4 | 286 |
第5届 | 2008 | 健康评估与健康行动 | 1 800 | 10 | 335 |
第6届 | 2009 | 中国慢病负担与健康管理 | 1 500 | 11 | 350 |
第7届 | 2010 |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与规范 | 1400 | 7 | 473 |
第8届 | 2014 | 整合提升•规范服务 | 2 500 | 18 | 1 353 |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健康管理"或"健康体检"或"体检"按题名和主题词进行检索,从2000年起至2014年底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8 634篇,发文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


近些年来,健康管理学术论文不仅在数量上有质的飞跃,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健康体检数据的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以及健康评估问卷的逐步普及。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例,近5年来利用健康体检数据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刊载期刊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0,首次利用多中心大规模体检数据和评估问卷报道了中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状态、胆结石和肾结石患病率以及食物不耐受情况等。吴海云等建立了基于中国人群体检数据的肺癌风险评估模型,并纳入到疾病风险评估系统中,已在部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中用于国人健康体检与癌症风险评估。
我国台湾地区"国立卫生院"的温启邦所属团队更是基于台湾健康体检机构––美兆集团体检资料,于2008年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基于462 293名健康成年人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循证医学研究论文[2],据此对全台湾慢性肾脏疾病的人数及其危险性进行了推测和评估。随后,2010和2011年连续发表了基于美兆体检数据的2篇论文[3,4],其中后者《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少运动量的前瞻性研究》是基于1996–2008年416 175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该文将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的关联性阐释出来,是学界值得参考的重要文献。这3篇文献的特点是基于研究样本量大,且有效利用了包含人口学、生活方式、个人及家族疾病史、个人健康饮食近况等调查问卷的完整数据库,研究结果具有较高信度与价值。
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是健康管理发展的基础,是引领机构与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培养造就健康管理人才的摇篮,是多学科融合与先进适宜技术集成创新实践的平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8年至今,围绕健康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整合、规范、提升"为主题的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管理学学科服务体系构架庞大,包括研究国家政府和公共卫生层面的宏观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问题、研究个体或群体的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问题、健康风险控制管理、健康信息技术、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和中医治未病与特色养生保健等。我们就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理念、技术和规范3个方面的发展进行阐述。
我国的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在经历了混乱、无序的发展竞争初期后,开始逐步进入合作与有序竞争的成熟期。在此期间,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逐渐认识到为了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体检机构必须由单纯的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不能仅围绕健康查体而展开,还应该开展检前健康教育、检中健康风险评估和检后健康促进、行为干预与健康维护等研究。此外,随着近几年健康管理行业内、外和国内、外专家日益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健康管理从业者自身认可健康管理学科规范化建设的理念也在逐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一系列学科共识和规范的形成上,也体现在历年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中不断攀升的参会人数上。
2002年,我国新医改中就降低慢性病风险提出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概念,现已成为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纲领。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领域,应当以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未病"的防治,《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这与现代的"预防第一、治疗第二"的理念一致。在我国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中也逐步显现出对疾病风险因素研究的重视,并开始强调零级预防和心血管健康的理念。为此,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学组,并在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中开设了相应的预防保健、功能医学与抗衰老等分论坛。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也成立了国内首个医院办健康管理研究院。这些都意味着健康管理学学科理念的建设正进一步进入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阶段。
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开展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特别是公立综合医院的体检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与医院已有的信息系统接口、现有大型设备对接和共享。先进完善的数据库不仅是信息安全的保证,同时也是体检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的基础。大数据时代更是需要健康体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有效共享。近年来,关于健康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和国人关注的热点,并已产出一些技术成果。笔者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研发出亚健康状态分子筛选评估系统和远程监测与干预系统,可存储海量健康体检信息并进行智能化评估,同时可利用小型化、一体化监测设备进行健康信息的无线采集。目前该成果已在一定规模人群中推广应用。在2014年举办的第8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健康管理从业者分别就移动健康服务与体检大数据、移动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信息服务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健康管理学学科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健康管理学学科建设除受人才、信息、技术、设备等因素制约外,规范化建设是关键。健康管理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是推动健康管理行业创新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近10年来,我国健康管理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健康体检中心快速发展带来的无照经营、虚假报告、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为规范和引导健康体检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8月18日出台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5](简称为《规定》),明确了开展健康体检机构的执业条件、执业规则等。这一《规定》的出台,不仅对纠正健康体检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促进了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在随后召开的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大会上集中组织学习了《规定》,以形成学科建设原则共识。
2009年9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承担并完成了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现代医学创新能力国际比较》之"健康管理学篇"的撰写任务;举办了"科技部863计划现代医学'十二五'健康管理战略规划专家组研讨会"等。
2009年伊始,由白书忠领衔,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在广泛征求健康管理相关专家、产业及行业机构代表意见或建议基础上,围绕"健康管理概念、学科体系与范畴、发展目标与原则",先后召开了"2009中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范畴高层论坛"和"2009中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规范与发展峰会",并随后经过近40名专家的进一步讨论和征询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中国专家初步共识》(简称为《共识》)[6]。《共识》的形成与发表对我国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步及相关产业及行业的规范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共识》中对健康管理学的定义如下: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基本体检项目内容存在着较大学术分歧,2009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组织专家重新起草制定与"体检规定"相配套的"基本目录"。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内,健康管理学分会组织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和征求意见,形成了最终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7]。该共识是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开展体检服务的基本参考依据,对促进健康管理学科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理论研究步入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健康体检数据标准化、采集与分析、科研论文质量及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由于健康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理论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不够完善。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相比之下健康管理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学科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极不完善。
其次,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本",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目前全球范围内生活方式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由此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极大影响了个体生命质量。"以治疗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广泛质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健康管理和零级预防才是破解现代医学发展困局的根本。为此,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了理想心血管健康概念(包括健康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理因素),也就是零级预防的策略。然而,尽管零级预防策略在思想上已有一定的共识,但在行动上却面临诸多的难题。这不仅需要发展健康管理学科研与学科对其进行理论和数据支撑,更需要国家、学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再次,健康管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行业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最近几次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均邀请了心血管、内分泌、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学以及信息学等学科国外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多中心合作与协同创新方面,打造国产品牌,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健康管理学在世界的影响力,更多关注指南与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科研和学科发展上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提高我国健康管理学的整体水平。
回顾中国健康管理学10年发展历程,从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到学科理念、技术和规范化的建设,都已跨出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展望未来,随着健康管理学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及移动健康和大数据健康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必将进步更为迅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