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 : 76-7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6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其患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干性AM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往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干性AMD发病的分子机制,然而,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大困扰。目前,研究已发现多种干性AMD动物模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工具,但是不同的动物模型有其优缺点,病变发生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在研究中选择合适的模型对相关研究至关重要。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建立的各种干性AMD动物模型的特点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王静, 孙晓东.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 : 76-7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地区55岁以上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2002年WHO报告显示全球约8.7%的失明患者由AMD导致,仅次于白内障和青光眼[1]。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对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居民进行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AMD的发病率为15.5%,其中干性AMD占88.1%[2]。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AMD患病率也逐年增加。目前约有1 500万AMD患者,AMD已经成为中国老年人群中低视力和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然而,其患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尤其对干性AMD还没有突破性进展,故除了营养性辅助治疗外[3],干性AM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更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干性AMD。本文就干性AM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