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玻璃体腔注射熊果酸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 : 27-3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06
摘要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视功能,目前虽然有较多的抗新生血管药物,但多针对单一的干预靶点,疗效有限。研究证实,熊果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抗血管新生作用,但其对眼科血管疾病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6个组,即空白对照组、PBS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熊果酸组。空白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喂养,其他各组小鼠与哺乳的母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连续饲养5 d,小鼠12日龄时将模型小鼠及其哺乳母鼠返回正常空气环境中,以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造模成功后按照分组不同分别于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无菌PBS 3 μl、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40 mg)3 μl或1.5、3.0、6.0 μg熊果酸各3 μl。小鼠17日龄时过量麻醉法处死,摘除双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新生情况,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环氧合酶-2(COX-2)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视网膜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PBS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8.65±3.24)个/视野,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78±0.11)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中剂量熊果酸组、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3.32±1.87)个/视野和(8.93±1.09)个/视野,明显少于PBS对照组和低剂量熊果酸组的(18.65±3.24)个/视野和(15.44±2.0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与阳性对照组的(9.14±1.13)个/视野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RT-PCR检测表明,PBS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 mRNA、VEGF mRNA和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2.49、14.32,均P<0.05),且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 mRNA、VEGF mRNA和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和低剂量熊果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剂量熊果酸组与阳性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熊果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氧诱导的缺血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COX-2及MMP-2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

引用本文: 贺玲, 郑晓龙, 张杰, 等.  玻璃体腔注射熊果酸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 : 27-3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或出血,造成视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进行病情监测,及时发现病情进展情况并进行干预,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熊果酸是中草药提取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通过抑制促新生血管形成因子的作用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1,2],但熊果酸是否对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有治疗作用鲜有研究进行证实。本实验探讨熊果酸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缺氧小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