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脉络膜血管瘤的超声造影特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 : 51-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1
摘要
背景

脉络膜血管瘤是常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典型病例通过临床检查易于诊断,但不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眼部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即对比增强超声(CEUS)是近年来用于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但在眼科的应用较少。

目的

研究脉络膜血管瘤CEUS的表现特点。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临床综合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的58例58眼进行CEUS检查,并分析其CEUS特点。应用时间-强度分析分别对脉络膜血管瘤及正常眼眶组织的显影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MI)及平均渡越时间(mTT)进行测量和定量比较,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检查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CEUS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注射造影剂后随时间的推移,病灶完全显影,并呈高信号影像,显影的消退时间迟于正常眶内组织。脉络膜血管瘤病灶MI、RT、TTP和mTT分别为294.20%(217.35%,373.25%)、21.30(17.35,23.35)s、25.00(21.68,27.48)s和59.30(51.08,78.35)s,其中位数明显大于正常眶内组织的100.00%(100.00%,100.00%)、17.75(15.00,20.30)s、22.40(18.35,24.63)s和47.25(40.90,57.2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08,-4.998,-4.650,-4.332,均P<0.001)。

结论

脉络膜血管瘤的CEUS表现具有特异性,有助于脉络膜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引用本文: 佘海澄, 李栋军, 杨文利, 等.  脉络膜血管瘤的超声造影特征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 : 51-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血管瘤是常见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可表现为孤立性位于后极部的肿瘤,或弥漫性侵入大部分脉络膜。大部分脉络膜血管瘤可以通过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超声检查而确诊。脉络膜血管瘤早期积极治疗后病情可稳定,但少数病例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有些病例容易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癌等恶性病变,使患者接受过度治疗,甚至眼球摘除。因此临床上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超声造影,即对比增强超声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以微气泡为显影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实时显影、无放射性的特点[1],最早广泛应用于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但目前在眼科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用CEUS对脉络膜占位性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前期已报道了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EUS表现特点[2],本研究拟讨论CEUS对脉络膜孤立血管瘤的诊断特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