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环境因素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 : 83-8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8
摘要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与线粒体突变相关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在不同种族人群的LHON家系中,有50%以上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编码呼吸链复合体Ⅰ上ND1 G3460A、ND4 G11778A和/或ND6 T14484C的原发性突变引起的。然而,线粒体病呈现多样化的表型,相同的线粒体DNA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型,且不同的mtDNA突变又可以产生相似的表现型。LHON临床表型的多样性、男性多发、不完全外显和不同的基因表现度等现象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核修饰基因等)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起到修饰作用,而环境因素如慢性氰化物中毒、吸烟、饮酒、创伤应激、营养缺乏及mtDNA甲基化等均可能影响正常的线粒体功能。因此,环境与基因遗传模式的相互作用可能对LHON产生影响。

引用本文: 冀延春, 管敏鑫. 环境因素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 : 83-8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1.0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无痛性视力减退、伴有中心视野缺失和色觉障碍且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相关的母系遗传性眼底病变,主要累及视网膜、巩膜筛板前部的视盘黄斑束纤维,最后导致视神经退行性变[1,2]。LHON好发于男性,常于20~35岁发病。本病由1858年von Graefe等首先报告,1871年Theodor Leber最早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使之成为独立的疾病,因此将该病命名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988年美国Wallace等[3]发现了第一个与LHON有关的mtDNA突变位点G11778A后,认为LHON由mtDNA突变所致。目前认为LHON是由氧化磷酸化复合体Ⅰ亚基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D6 T14484C这3个原发突变位点和一些致病性突变位点如ND1 T3394C、tRNAMetA4435G、ND4 G11696A、tRNAThrA15951G突变等所致[4,5,6,7],目前已报道有50多个mtDNA突变位点与LHON相关[8]。然而在携带这些位点突变的母系成员中并不是所有成员都会出现LHON临床特征,而且在同一个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携带相同mtDNA突变的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损伤程度及发病过程也都不完全一致。LHON的这种男性多发、不完全外显率和不同的基因表现度引起了学者的关注,Qu等[9,10]和Tong等[11]发现,分别携带有原发性突变位点G11778A、T14484C、G3460A的中国LHON家系呈现极低的外显率,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修饰作用,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核修饰基因等,特别是环境因素如慢性氰化物中毒、吸烟、饮酒、创伤应激、营养缺乏以及mtDNA甲基化。本文着重阐述环境因素在LHON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