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人工视觉假体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转化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2) : 97-10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2.001
摘要

视网膜变性疾病(RDD)虽然发病背景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年龄相关因素引起的RDD,最终均导致视功能的严重损害甚至致盲,因此,RDD是发达国家难治性的致盲眼病,其共同表现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或丧失。目前临床上虽然采取很多措施以期望能够减缓其进展,但是光感受器细胞一旦丧失将无法再生,特别是目前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病变,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视觉假体作为能够代替变性或死亡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功能的一类人工器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一些代表性产品已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进入临床转化阶段,为RDD患者的视功能重建带来了新希望。中国目前也有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建议有志于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并进行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尤其是在该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方面作出贡献。

引用本文: 李文生. 人工视觉假体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转化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2) : 97-10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2.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变性疾病(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RDD)是由遗传和/或年龄等因素导致视网膜神经元结构损害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有明确遗传背景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hereditary retinal diseases,HRD)、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1]。一方面,目前临床上对相当部分的RDD尚无根治的办法,另一方面,即使是有部分办法治疗的RDD,发展到晚期以后,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措施。人工视觉假体是一种通过刺激视觉神经系统而使失明患者获得视觉的人工器官,其原理是将载有电极芯片的装置植入到视路的不同部位,从而直接刺激功能尚存的视细胞(视网膜内层),或绕开眼球直接刺激大脑,通过信号模拟传导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图像,达到从功能上取代光感受器的目的。因此,人工视觉假体对目前临床上无法治疗的RD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