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一中国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后极性白内障CRYAB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4) : 333-33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4.009
摘要
背景

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有关,最常见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迄今为止,已证实AD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39个及相关基因26个,确定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是治疗的前提。

目的

对1个3代AD性后极性白内障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分析,确定其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方法

于2009年6–12月由山西省眼科医院收集1个中国汉族ADCC家系,家系的19名成员中共8例后极性白内障,11名表型正常。在获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采集家系所有成员外周静脉血各8 ml并提取DNA。对微卫星标志物进行PCR扩增及其等位基因的检测,并在染色体1q21-25、1p22.3、2q33-36、11q22.1-23.21、7q11-12、21q22.3、22q11.2-12.1的区段内分别选取2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志物进行连锁分析,计算对数优势(LOD)值;对可能致病的候选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验证突变基因;对新发现的突变用PolyPhen2软件进行突变致病性预测,预测范围值按渐增的风险程度定为0~1。

结果

该家系3代中各代均有后极性白内障患者,共8例,各代患者中男女发病机会均等,符合AD发病特征。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微卫星标志物D11S3178处最大LOD值为4.06(θ=0)。单体型分析表明,该致病基因位于D11S4176~D11S908区域内。对编码区的测序结果表明,CRYAB基因的第2个外显子有1个错义突变(c. 209T>C),导致其编码的晶状体蛋白第70位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p. Leu 70 Pro)。PolyPhen2软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新突变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预测分值为0.996。

结论

CRYAB基因为该家系中遗传性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

引用本文: 张素华, 高宇端, 张哲. 一中国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后极性白内障CRYAB基因突变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4) : 333-33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4.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和视力预后己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儿童主要的致盲眼病。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0.006%~0.060%,遗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1,2,3]。大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其中常见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AD),X性连锁遗传方式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也可见到[2,3,4]。AD方式也为鉴定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及白内障相关基因提供了基础。目前,已发现与AD性先天性白内障(AD congenital cataract,ADCC)相关的候选突变位点39个以及相关基因26个[4,5,6,7]。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表型和突变基因位点具有明显的异质性[8],因此对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突变基因检测是进行治疗的前提。本研究对1个AD性后极性白内障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