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23G玻璃体切割术对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5) : 456-46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5.014
摘要
背景

23G玻璃体切割术已广泛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手术治疗,了解23G玻璃体切割术对术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23G玻璃体切割术对有晶状体眼的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拟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124例124眼,根据患者是否罹患DR分为2个组,其中DR组52例52眼,非DR组72例72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术前及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采用SP-3000P角膜内皮镜检查术眼角膜内皮,观察并记录DR组和非DR组术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内皮平均细胞面积标准差(SD)、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率及角膜厚度(CT)变化。

结果

DR组与非DR组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148,P=0.150;F时间=0.900,P=0.504);DR组术眼术后1 d角膜内皮细胞CV、内皮平均细胞面积SD及CT均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1、0.033),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率低于术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CV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率恢复至术前水平。非DR组术眼术后1 d角膜内皮细胞CV及CT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于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术对有晶状体眼的DR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主要在于细胞形态学方面的可逆性改变,DR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异更明显,较非DR患者恢复时间更长。

引用本文: 周贤慧, 孟旭霞. 23G玻璃体切割术对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5) : 456-46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5.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广泛开展,其术后并发症逐渐受到关注,如高眼压、巩膜穿刺口漏等[1, 2, 3],但对23G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对内皮细胞数量的研究,而对细胞形态的变化缺乏系统观察,尤其糖尿病患者对手术耐受差,对其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尤为重要。本研究中拟对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并与非DR患者进行比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