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神经干细胞与RPE细胞的线粒体交换及其对RPE细胞增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5) : 424-429. DOI: 10.3760/cma.j.issn.2095-1060.2015.05.008
摘要
背景

研究表明,干细胞可通过与损害靶细胞进行线粒体交换的方式修复受损细胞。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是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为病理基础的眼病,干细胞是否能够通过上述机制进行治疗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能否通过线粒体交换机制改善RPE细胞的增生和能量代谢功能。

方法

分离Long-Evans大鼠的视网膜进行RPE细胞的培养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RPE细胞中RPE65和Bestrophin蛋白的表达。小鼠NSCs C17.2细胞系和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17.2细胞(GFP-C17.2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分别采用线粒体特异性染色剂Mitotracker-green和Mitotracker-red标记RPE细胞和NSCs线粒体。将RPE细胞与小鼠NSCs进行共培养,用麦胚凝集素(WGA)标记隧道纳米管(TNT),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的RPE细胞与小鼠NSCs间TNT中线粒体交换方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PE细胞与NSCs共培养前后的细胞周期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共培养前后RPE细胞中ATP、ADP和AMP的质量分数。

结果

培养的第3代RPE细胞生长良好,RPE65和Bestrophin表达阳性细胞均>85%。NSCs和RPE细胞中线粒体对Mitotracker-red标记的阳性率均>95%。2种细胞共培养后24 h可见RPE细胞与NSCs间形成的膜性TNT结构,WGA染色呈蓝色荧光。随着时间的推移,NSCs中呈红色荧光的线粒体通过TNT进入呈绿色荧光的RPE细胞中。接受TNT线粒体后,处于G1期的RPE细胞比例较未进行线粒体交换的RPE细胞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S期细胞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增加了5%和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0.189)。HPLC检测结果显示,与NSCs共培养后,RPE细胞中ATP、ADP和AMP质量分数分别为(8.77±3.68)、(2.76±0.92)和(1.07±0.65)μg/mg,较共培养前的(11.29±2.29)、(3.12±0.95)和(1.59±1.22)μg/mg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0、0.668、0.553)。

结论

NSCs通过建立的TNT能将线粒体单向传递给共培养的RPE细胞,线粒体交换可能是NSCs改善RPE细胞增生和代谢能力的机制之一。

引用本文: 孙荣莎, 徐海伟, 阴正勤. 神经干细胞与RPE细胞的线粒体交换及其对RPE细胞增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5) : 424-429. DOI: 10.3760/cma.j.issn.2095-1060.2015.05.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33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06年Spees等首次报道,离体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线粒体交换改善其受体细胞的呼吸功能,随后该结论在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急慢性肺损伤模型等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其他视网膜变性疾病因病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而涉及到类似的病变机制,这些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关于线粒体交换对RPE细胞的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仅Wittig等报道了RPE细胞(ARPE-19细胞系)间可形成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TNT)结构并进行线粒体交换。本研究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能否与原代RPE细胞形成TNT结构进行线粒体交换,及线粒体交换对RPE细胞功能的影响,为利用线粒体交换机制进行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思路。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