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附加三棱镜对正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6) : 513-51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07
摘要
背景

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是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采用附加底朝内(BI)三棱镜的方法控制近视的进展,然而由于改变眼的集合会影响调节反应,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讨论。

目的

观察正视眼附加不同性质的三棱镜后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正常受试者22人,年龄21~27岁,受试眼均无屈光不正。受试者分别自愿接受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和3Δ底朝外(BO)三棱镜的干预,各种干预过程间隔3 min,测量间隔期间嘱患者眺望远处。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在不同干预情况下记录瞳孔直径和调节反应曲线,采集的屈光度数据减去-3.0 D即为调节反应,以调节反应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干预下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0.31±0.78)、(+0.51±0.75)和(+0.18±0.72)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8,P=0.000),其中与未附加三棱镜比较,附加3ΔBI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增加,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微波动幅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062,P=0.879)。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受试眼调节反应频谱低频信号功率(0~0.5 Hz)分别占总功率(0~2.5 Hz)的97.5%、98.3%和91.4%。附加3ΔBI的三棱镜后受试者的平均瞳孔直径为(5.37±0.69)mm,大于未附加三棱镜受试者的(5.07±0.66)mm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的(5.01±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结论

与附加BI三棱镜相比,附加BO三棱镜能够改善调节滞后,缩小瞳孔,同时减少调节反应中的低频信号成分。

引用本文: 王凯, 李岩, 石晓庆, 等.  附加三棱镜对正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6) : 513-51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大学生近视的患病率为95.5%[1],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人眼在视近时,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并不完全相等,近视眼往往表现出调节滞后[2]。从视光学的角度而言,调节滞后的本质是远视性离焦,而远视性离焦无论作用于中央视网膜还是周边视网膜,都是导致眼轴伸长及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3,4,5],因此,有效地改善和缓解调节滞后可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尽管近附加被认为能够改善调节滞后[6],然而临床试验却表明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的佩戴对于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甚微,且仅对于内隐斜患儿有效[7],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他光学干预手段对调节的影响。人眼集合与调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集合改变时,往往伴随相应调节的变化,基于三棱镜附加改变集合的原理,本试验研究附加三棱镜对正视眼调节滞后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