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6) : 568-57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19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及盲的常见眼科疾病之一。在众多致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占首要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明确了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的基因近30余个,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更多致病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了解晶状体的生物学特性和白内障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有利于寻找预防白内障的新方法,使个体化基因干预成为可能。本研究从晶状体胚胎学及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两方面就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胡姗姗, 齐艳华.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6) : 568-57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白内障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0.01%~0.06%[1],预防先天性白内障引起的视力损害是世界卫生组织"视觉2020,根治可避免盲"的重要内容。中国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约为0.05%[2],其病因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宫内感染及自发性等因素,其中约1/3与遗传有关。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