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组织结构形态的生物测量和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6) : 525-5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10
摘要
背景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目前对近视眼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角膜曲率(CC)、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视网膜及脉络膜改变等方面,而对于近视眼眼前节结构,如前房角形态、睫状体形态等改变的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

测量并分析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结构形态的改变。

方法

纳入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为正视或近视者149人,年龄18~40岁。受检者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分为正视组30人30眼、低度近视组46例46眼、中度近视组35例35眼和高度近视组38例38眼,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02±0.18)、(-1.64±0.69)、(-4.56±0.66)和(-7.04±1.02)D;受检眼分别接受眼压、CC、AL测量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扩瞳验光等检查,观察各组间传统测量项目,如眼压、CCT、CC、AL、ACD及UBM测量指标,如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厚度(IT1、IT2、IT3)、睫状体位置[A角、B角、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睫状体厚度(CBT1、CBT2、CBT3)的差异。

结果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间眼压、CC、CCT值出现轻微变化,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伸长,ACD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虹膜厚度(IT1、IT2、IT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房角开放程度指标(TIA与AOD500)、睫状体位置(A角、B角、TCPD、ICPD)、CBT(CBT1、CBT2、CBT3)测量值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OD500与ACD、睫状体位置(A角)、CBT(CBT1、CBT2)、AL均呈正相关,与屈光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573、0.513、0.325、0.398、0.542、-0.435,均P<0.01);TIA与ACD、睫状体位置(A角)、CBT(CBT1、CBT2)、AL均呈正相关,与屈光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573、0.464、0.276、0.410、0.539、-0.435,均P<0.01。

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近视眼ACD加深,房角开放程度增宽,CBT增加,睫状体位置后移。

引用本文: 刘新敏, 李思珍, 王大博, 等.  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组织结构形态的生物测量和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6) : 525-5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6.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约有25亿人罹患近视。在美国约有25%的成年人存在近视[1],中国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约为13.7%,初中生约为42.9%,高中生约为69.7%[2]。近视不仅引起视力的下降,同时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玻璃体混浊、晶状体异常、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均与眼轴的延长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证实,近视眼随着眼轴的延长会导致前房加深、晶状体后移、玻璃体容积增加、后巩膜葡萄肿等眼组织结构的改变。目前关于近视眼前房角和睫状体位置和形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正视眼和近视眼的房角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