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普拉洛芬治疗轻中度干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9) :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9.015
摘要
背景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1 023例干眼患者,每个中心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使用质量分数0. 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联合质量分数0. 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对照组患者仅使用0. 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1滴。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进行复查,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分、睑结膜充血程度、睑结膜乳头评分及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并评价2个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2个组间患者治疗前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0. 76±0. 66和0. 35±0. 54,对照组分别为0. 84±0. 65和0. 45±0. 60,均明显低于术前试验组的1. 41±0. 58和对照组的1. 41±0. 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24. 439、37. 236,均P=0. 000;对照组:t=19. 702、29. 517,P=0. 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 384,P=0. 004)。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BUT分别为(4. 88±2. 40)s和(6. 03±3. 25)s,较治疗前的(3. 47±2. 10)s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 358、–17. 734,均P=0. 000);治疗后14 d和28 d,对照组BUT分别为(4. 62±2. 21)s和(5. 42±2. 70)s,明显长于治疗前的(3. 50±1. 5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 984、–17. 879,均P=0. 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483,P=0. 001)。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患者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及干眼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28 d,试验组SⅠ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732,P=0. 002)。治疗后28 d,试验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687,P=0. 000),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383,P=0. 167)。治疗期间2个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眼部刺激症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普拉洛芬具有抑制干眼炎症的作用,0. 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0. 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干眼症状症状及体征,对有眼表炎症及上皮细胞损伤的轻中度干眼患者作用更为明显。

引用本文: 陈景尧, 谢立信, 刘祖国, 等.  普拉洛芬治疗轻中度干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9) :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9.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干眼能导致泪膜渗透压升高、稳定性下降及眼表上皮的损伤,最终破坏眼表微环境的平衡,从而引起患者眼部不适及视力下降。由于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的不同及地域气候的多样性,各地区干眼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中国干眼的发病率为10%~33%。目前认为,干眼发病的主要机制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泪液分泌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快,使泪液渗透压升高,继而通过MAPK途径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等刺激眼表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释放炎性因子至泪液中,对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产生慢性损伤并最终造成眼表微环境破坏,引起患者干眼相关症状和体征。目前,抑制眼表炎症是治疗干眼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认为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和四环素是抑制干眼炎症、改善干眼症状和体征的3类药物,但环孢素价格较高,应用时局部刺激性强,而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增加眼表感染风险,并可能引起并发症等。寻求不良反应较少、价格适中且具有较好抑制炎症效果的干眼治疗药物在临床中更有意义。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广泛用于眼部的抗炎药物之一,抗炎效果与糖皮质激素相当,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眼压影响小。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而抑制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特别是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转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干眼患者泪液中PGE2浓度高于正常人群,且PGE2浓度与干眼的症状相关,进一步提示PG及其相关通路可能参与干眼的发病。本研究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多中心研究评价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有效性,为其应用于干眼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