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9) : 829-8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9.014
摘要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CH患者117例1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接受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眼眶扪诊、眼眶A型和B型超声、CDI、CT和MRI检查,并根据肿瘤在眼眶中的位置分别接受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或外侧联合内侧开眶术。比较手术前后视觉功能和眼眶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OCH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117眼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100%。采用结膜入路者占52. 14%(61/117),外侧开眶术者占30. 77%(36/117),前路开眶皮肤切口术者占16. 24%(19/117),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者占0. 85%(1/117)。随访3个月~5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30. 77%(36/117),下降者占8. 55%(10/117),视力不变者占60. 68%(71/117)。术后一过性并发症为瞳孔改变者占14. 53%(17/117),眶内大出血者占1. 71%(2/117),眼球运动障碍者占16. 24%(19/117),上睑下垂者占4. 27%(5/117);术后永久性并发症为瞳孔向心性扩大3眼及视力丧失和永久性外展运动受限各1眼。

结论

OCH术前定性和定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手术进路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的技巧对于OCH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引用本文: 卜战云, 郑嵩山, 柳晓辉, 等.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9) : 829-8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9.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652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眼眶原发性肿瘤的4.60%~25.75%。肿瘤多位于球后肌锥内,对视神经和眼球的压迫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外观,为保护视力和改善外观应早期诊断并尽早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而术前准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术中依据肿瘤的不同位置和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顺利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OCH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探讨OCH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