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6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0) : 945-94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7
摘要
背景

近年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治疗的用药剂量、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60%剂量维替泊芬PDT对慢性CSC治疗作用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系列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21例25眼,其中男18例,占85.71%,女3例,占14.29%;单眼患者17例,双眼患者4例;年龄34~56岁,平均(43±5)岁。所有患者均行60%剂量维替泊芬(3.6 mg/m2)PDT治疗,于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FFA及ICGA表现的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

结果

治疗后3个月患眼BCVA为0.9±0.2,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7,P=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6.56±39.47) μ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6.24±47.5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7,P=0.00)。治疗后患眼荧光素渗漏均消失。随访5年以上,均无复发,未见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

6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好于全剂量维替泊芬。

引用本文: 董道权, 董应丽, 王志立, 等.  6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0) : 945-94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临床上多见于青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中心视野遮挡感,视物发暗、变小或变形,视力下降等。近年来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OCT的应用,对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长足进步。临床上大多数急性CSC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视力预后良好,但有部分慢性CSC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引起进行性视力下降,则预后不良。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联合ICGA与OCT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但是其远期效果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中对PDT治疗的慢性CSC患者随访观察5年以上,以探讨PDT治疗慢性CSC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