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中国严重角膜盲患者的长期临床观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0) : 930-93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4
摘要
背景

角膜盲的原因主要是严重的角膜组织结构的破坏,常规的角膜移植术常无法达到复明的目的。人工角膜移植术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术无法治疗的严重角膜盲,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角膜是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但其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尚少,其在中国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并发症及其处理的报道少见。

目的

研究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用于中国严重角膜盲患者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描述性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08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不适合行常规角膜移植术的严重角膜盲患者15例16眼,包括眼表烧伤7例8眼、病毒性角膜炎3例3眼、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1眼、眼外伤2例2眼、真菌性和细菌性角膜溃疡接受角膜移植术后血管化角膜白斑各1例1眼,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4±13.0)岁。纳入的患眼中14眼接受过治疗性角膜移植术1次或以上,有明确青光眼病史者7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5眼,无晶状体眼4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5者1眼,数指/眼前者7眼,手动/眼前者8眼。所有患眼均行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术后定期观察术眼BCVA、并发症和人工角膜在位眼数。患者随访19~84个月,平均(47.5±23.8)个月。

结果

术中根据术眼病变进行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术或联合手术,包括联合晶状体或IOL摘出术、虹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及增生膜切割术,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术过程均顺利,未见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4眼视力提高,其中3眼BCVA≥1.0,4眼0.5≤BCVA<1.0,7眼0.1≤BCVA<0.5,而其他2眼因术前有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故视力无提高。末次复诊时视力保持在0.1以上者9眼。术后常见并发症为人工角膜后膜(RMP)形成7眼,角膜溶解6眼,青光眼4眼;发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细菌性眼内炎和人工角膜脱出各1眼,为保留眼球均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取出人工角膜。术后13眼人工角膜在位。

结论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可用于治疗不适合常规角膜移植术的严重角膜盲,术后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并发症是保持人工角膜移植术成功和保存患者视力的关键。

引用本文: 祝磊, 王丽娅, 张月琴, 等.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中国严重角膜盲患者的长期临床观察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0) : 930-93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047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工角膜主要用于不适合行常规角膜移植术的严重角膜盲患者,也是目前这类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手段。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由Dohlman研究小组于1974年研发,1992年经美国FDA批准使用于临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人工角膜。随着人工角膜及其手术技术的持续改进,Dohlman等依据不断丰富的研究成果,编写了《The Boston Keratoprosthesis:International Protocol 2009》临床手册(http://www.masseyeandear.org/gedownload!/KPro%20Int ernational%20Protoc012.pdf? item_id_5816015),这一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临床手册使得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技术得以较快推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于2008年10月在中国率先应用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治疗角膜盲患者,并联合山西省眼科医院共同开展该项工作,对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