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0) : 915-91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1
摘要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

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

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

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

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引用本文: 彭娟, 沙翔垠, 文晔, 等.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0) : 915-91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0.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4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特发性眼病,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的全层缺失,导致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IMH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以双眼发病者多见。IMH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黄斑部特殊的解剖结构、玻璃体后皮质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拉以及玻璃体和内界膜收缩产生的切线方向的牵引是产生黄斑裂孔的主要原因。1998年Gass提出了玻璃体后皮质切线牵拉学说,依据这一理论衍生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成为临床上治疗IMH的常用术式,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IMH形成的分子机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预防IMH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随着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更关注视网膜前膜的研究,但对IMH内界膜的病理和生理研究以及细胞构成的研究少有报道。有研究显示IMH与免疫炎症有关,而CD44及CD45作为细胞表面跨膜蛋白,在炎症及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拟观察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学成分组成,并观察IMH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44和CD45的表达。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