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CT重建和参数测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1) : 1015-101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1.011
摘要
背景

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重建并测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和面积,探讨正常人视神经的形态及特征。

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行颅脑CT检查的20~70岁的正常成年人105人105眼,采用多层螺旋CT行颅脑容积扫描,将扫描图像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眶内段视神经的曲面重建,分别测量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 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分析随着距视神经起始部距离的延长视神经参数的变化,比较受检者不同性别和不同眼别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并分析受检者年龄与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 mm处视神经直径和面积的关系。

结果

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 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分别为(6.24±0.47)、(5.56±0.44)、(5.18±0.43)、(4.82±0.41)和(4.69±0.41)mm,最小值分别为(5.56±0.50)、(4.97±0.41)、(4.55±0.35)、(4.26±0.39)和(4.10±0.40)mm;视神经鞘横断面的面积分别为(27.68±4.40)、(22.02±3.35)、(18.74±2.75)、(16.34±2.72)和(15.40±2.68)mm2,随着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的增大,视神经逐渐变细,各位点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29、215.906、246.924,均P=0.001)。受检者不同性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5,P=0.074;t=1.930,P=0.056;t=1.329,P=0.187);受检者不同眼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471;t=1.562,P=0.121;t=1.424,P=0.158);受检者年龄与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偏回归系数分别是1.873、7.415、-0.853,均无线性相关(P=0.847、0.460、0.637)。

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无创、准确地重建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呈椭圆形,随着与球壁距离的增加,视神经逐渐变细。

引用本文: 游勇, 成洪波, 樊宁, 等.  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CT重建和参数测量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1) : 1015-101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30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神经的形态学改变在许多视神经疾病、颅内疾病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颅内压的改变、视神经的炎症、创伤等都可以对视神经的直径产生影响。球后视神经的形态学观察依赖CT、MRI等影像学设备,由于视神经直径小,走行较长,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其外周包绕脂肪组织,还有血管伴行,所以获得完整的、准确的视神经横断面图像有一定困难。目前有研究者对视神经MRI成像技术进行优化,如采用频谱饱和反转恢复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与视神经长轴垂直的冠状位平面成像等,但由于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不可避免因眼球运动产生伪影,并且弥散张量成像等技术的配套设备昂贵,因此在基层医院也很难普及。本研究中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视神经的方法,测量视神经横断面的直径和面积,分析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