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11) : 1028-103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1.014
摘要
背景

眼眶肿瘤因其复杂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临床上鉴别诊断相对困难,亟需利用新的诊断学技术鉴别其良恶性。

目的

分析眼眶肿瘤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比较眼眶良性肿瘤和眼眶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及增强类型的差异,评价超声造影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眼眶恶性肿瘤患者24例和眼眶良性肿瘤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在口头知情同意下采用MyLab Twice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由肘静脉注射2.0 ml SonoVue造影剂,收集眼眶肿瘤造影的静态和动态图像,用SonoLiver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参考《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中关于肝脏超声造影的增强水平和增强模式的分类方法对眼眶肿瘤超声造影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组织学类型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增强类型特点,利用SonoLiver软件定量分析法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C)和动态血管模式(DVP)参数,比较眼眶恶性肿瘤与眼眶良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影像学特征。

结果

按照增强强度分型法发现,眼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中病灶出现高增强者百分比分别为62.5%(15/24)和27.5%(14/51),等增强者百分比分别为20.8%(5/24)和49.0%(25/51),眼眶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0,P<0.01)。按照增强模式分型法发现,眼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病灶非均匀性增强者百分比分别为75.0%(18/24)和25.5%(13/51),均匀性增强者百分比分别为25.0%(6/24)和47.1%(24/51),眼眶恶性肿瘤病灶的非均匀增强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P<0.01)。眼眶恶性肿瘤中58.3%的病灶TIC形态表现为快升快降型,75.0%的DVP曲线形态表现为正负双相波型,眼眶良性肿瘤中78.7%的TIC形态表现为快升慢降型,74.5%的DVP曲线形态表现为正向波型,不同曲线形态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IC:Z=-3.130,P=0.002;DVP:Z=-4.730,P=0.000)。

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显示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眼眶肿瘤增强方式及曲线形态不同,超声造影有助于眼眶恶性肿瘤与眼眶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引用本文: 柏刚, 武犁, 李蓬, 等.  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11) : 1028-103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1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1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医疗检测水平的提高,眼部疾病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眼眶是容纳眼球、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和筋膜等组织类型的四边锥形骨腔,其间有脂肪填充,与额窦、上颌窦、筛窦、鼻腔、口腔紧邻。眼眶肿瘤可原发于眶内各种组织成分,或由邻近组织肿瘤侵入,故组织病理学类型复杂,临床上鉴别诊断相对困难。超声造影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在眼科已用于脉络膜肿瘤、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膜增生、机化等眼部疾病的实验性研究,而临床应用性研究报道文献较少。本研究中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眼眶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增强类型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后续相关眼病手术治疗中术式、手术通路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