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病变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传统的CNV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眼底血管造影术,但为有创检查方法。分频辐去相干影像(SSADA)OCT可快速获得清晰的血管信号,但SSADA-OCT对CNV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
利用SSADA-OCT检测并定量分析CNV的血流信息,评价其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价值。
纳入2014年6—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单眼CNV患者13例,应用高速频域OCT系统扫描黄斑中心6 mm×6 mm区域,最终得到SSADA-OCT血流图像。应用Photoshop软件分别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层面上测量CNV面积并计算平均灰度值。
SSADA-OCT可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层、内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及脉络膜层面血流情况。不同病因CNV患者的SSADA-OCT表现均呈黄斑区边界清楚的团状高反射信号。13例CNV患者患眼平均CNV面积为(0.15±0.09)mm2,平均灰度值为75.40±32.35,对侧眼选择黄斑中心300 μm的区域进行测量,平均灰度值为26.99±22.87,患眼CNV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6,P<0.001)。
OCT血管影像技术是一种快速、非侵入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观察技术,可对CNV的面积和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一种来源于脉络膜血管层的异常血管,它可以突破Bruch膜延伸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下方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方的区域,CNV会导致出血、渗液及纤维增生,引起光感受细胞的损害进而导致视力丧失。CNV的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明确,任何原因造成RPE和Bruch膜破坏的病理过程都会导致CNV,相关的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炎症或感染因素(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病、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瘤、骨瘤)、创伤(脉络膜裂伤、激光光凝术后)和特发性因素等。目前,临床上CNV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然而,这些检查都需要静脉注射荧光剂,可能会引起患者恶心,甚至过敏等不良反应。OCT具有非侵入、高分辨率和断层扫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并已成为多种眼底疾病的诊断依据。但是OCT仅对背向散射光源敏感,并不能探测血流信息,且CNV组织与玻璃膜疣、出血、RPE及脉络膜组织具有相似的反射强度,因此,仅凭OCT图像并不能确定CNV的精确定位和活动性。分频辐去相干影像(split 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OCT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清晰的血流信号,是目前适合分辨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图像的技术,但目前该技术是否能对不同病因的CNV提供分辨信息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病因CNV患者在SSADA-OCT影像中的表现并对CNV面积及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探讨SSADA-OCT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