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2) : 132-13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2.008
摘要
背景

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目的

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为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7~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小鼠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31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在碱烧伤后2周摘取眼球分离角膜组织,眼科手术剪剪碎角膜组织后应用胶原酶D消化获取单个细胞,使用包被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获取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

结果

碱烧伤后7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小鼠左眼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达高峰,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角膜组织内特异性CD31染色的血管网。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后2 h贴壁生长,形态呈扁平多边形,体积较大,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培养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而角膜基质细胞中CD31表达阴性。逆转录PCR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CCR1、CCR2、CCR3和CCR4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CXCR3、CCR6、CCR10和CX3CR1 mRNA呈中等强度表达,CCR5、CCR8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而CCR9、CXCR4和CXCR5 mRNA表达未检测到。

结论

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进行体外培养且培养的细胞可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引用本文: 刘高勤, 肖艳辉, 陈志刚, 等.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2) : 132-13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新生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成熟、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等,任何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因素均能影响新生血管形成[1,2,3]。正常情况下,角膜是无血管的透明组织,但在炎症、化学烧伤、感染等病理状态下,角膜组织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病变组织的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浸润,最终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形成[4]。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因素有助于理解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近年来,有关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多采用局部或全身药物干预后的在体观察,但药物干预常对组织和机体产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影响,无法直接获得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和独立影响的结果,体外实验时对细胞的选择成了关键问题。从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用于体外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弥补体内研究的不足[5]。由于对新生血管组织来源的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的难度较大,故目前多采用其他组织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系,因此相关干预因子对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的可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本研究拟构建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应用磁珠分选法分离角膜新生血管组织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特殊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并检测血管相关因子受体在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相关干预实验提供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