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目标区域捕获技术鉴定一RP家系USH2A基因的新复合杂合突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3) : 244-24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3.011
摘要
背景

RP为遗传性致盲眼病,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呈高度异质性,对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诊断对于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确定中国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式。

方法

收集2013年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1个汉族RP家系,对该RP家系的4个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后,利用华大基因眼科芯片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利用PCR以及Sanger测序法对RP家系中正常表型的成员进行基因突变点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5名成员,Ⅰ1、Ⅰ2、Ⅱ2和Ⅲ1均为表型正常者,Ⅱ1为先证者,自18岁出现夜盲及视力下降,呈管状视野缺损。先证者眼底检查发现视盘呈蜡黄色和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片状遮蔽荧光和周边视网膜透见荧光。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芯片分析发现先证者USH2A基因存在由c.9958 G>T(p.Gly3320Cys)错义突变和c.11156 G>A(p.Arg3719His)错义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Ⅰ1)为c.9958 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Ⅰ2)为c.11156 G>A(p.Arg3719Hi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女儿(Ⅲ1)为c.9958 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

结论

该RP家系可能由USH2A基因的c.9958 G>T和c.11156 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眼科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RP常见候选基因。

引用本文: 王瑛, 黄辉, 樊宁, 等.  目标区域捕获技术鉴定一RP家系USH2A基因的新复合杂合突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3) : 244-24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3.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RP是指以视网膜感光细胞受损为特点的一类遗传性疾病[1],具有显著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RP主要病理机制为视网膜感光细胞和RPE细胞的变性和外周视网膜的进行性退化,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RP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3 500~1/4 000[2,3],中国的发病率为1/3 784[4]。全世界约有150万以上RP患者,且RP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RP的遗传方式进行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占15%~25%,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约占5%~20%,X连锁遗传者约占5%~15%,还有少数患者为双基因或线粒体遗传,另外约有50%的患者为散发病例,无遗传规律可循[5,6],因此,RP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本研究拟通过眼科芯片测序技术对一RP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旨在了解该家系中RP的发病与已经明确的RP致病基因的相关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