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5) : 460-465.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5.015
摘要
背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

目的

探讨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64例128眼,患者分为LASIK组(37例74眼)和LASIK-CXL组(27例54眼),2个组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LASIK-CXL组患者在LASIK术后立即用质量分数0.1%核黄素滴至角膜基质床持续90 s,平衡盐溶液(BSS)行瓣下冲洗后用紫外线交联加固仪照射进行角膜交联。2个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对2个组术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OCT(AS-OCT)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49±2.41)D和(-6.97±2.41)D,术后6个月时分别降低至(-0.68±0.88)D和(-0.75±0.94)D;2个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分别为1.18±0.28和1.05±0.38,术后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0.06±0.09和-0.03±0.18;术前AveK值分别为(44.37±1.46)D和(44.47±1.50)D,术后6个月时分别减少至(39.30±2.06)D和(38.66±1.80)D;术前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25±0.21和0.24±0.22,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加为0.29±0.24和0.28±0.24,术前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分别为0.36±0.16和0.39±0.15,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至0.57±0.31和0.75±0.37,且LASIK-CXL组术后SAI值明显大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P=0.002)。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分别为(8.44±1.44)mmHg(1 mmHg=0.133 kPa)和(8.63±1.35)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5.74±1.31)mmHg和(6.25±1.24)mmHg,且LASIK-CXL组CRF值明显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0,P=0.004);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滞后量(CH)分别为(8.78±1.51)mmHg和(8.69±1.62)mmHg,术后6个月分别降至(7.23±1.08)mmHg和(6.50±1.32)mmHg,LASIK-CXL组术后CH值明显低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0,P=0.017)。AS-OCT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LASIK-CXL组角膜基质出现高密度反光带者45眼,占81.82%,而LASIK组术眼未出现角膜基质高密度反光带。

结论

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改善术眼术后视力的效果与LASIK接近,但在增加角膜硬度方面明显优于LASIK手术。

引用本文: 郑燕, 周跃华, 张晶, 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5) : 460-465.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5.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圆锥角膜是一种双侧性、进行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胶原结构改变、硬度下降、角膜变薄、进行性突出以及视力损害。目前,临床上对于圆锥角膜的治疗手段主要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或植入角膜基质环,严重者行角膜移植术。角膜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是近年来治疗圆锥角膜的新疗法,主要通过A段紫外线和感光剂核黄素诱导角膜基质内胶原纤维相互交联,从而提高角膜的硬度,增强角膜基质的生物化学和力学稳定性,阻止圆锥角膜的进一步扩张。部分屈光不正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usis,LASIK)术后由于角膜变薄、剩余角膜组织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医源性角膜扩张(post-LASIK keratectasia,PLK),其病程及表现与圆锥角膜相似。LASIK术后圆锥角膜的发生率为0.04%~0.60%,但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2,3]。一般认为LASIK中制作角膜瓣及角膜基质变薄等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引起术后角膜扩张的主要原因,而高度近视、薄角膜及薄的基质床厚度等可能是术后发生圆锥角膜的高风险因素[4,5]。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比传统微型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更薄,提高了角膜瓣制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正在逐步取代微型角膜刀[6,7]。FS-LASIK可以保留更厚的角膜基质床,扩大了屈光手术矫正的范围,为近视度高且角膜薄的患者提供了手术矫正的机会,它联合CXL(LASIK-CXL)可降低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风险,但目前LASIK-CXL的效果和安全性仍值得关注。本研究中对LASIK和LASIK-CXL矫正角膜薄的近视合并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