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频域OCT外层视网膜高反射光带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6) : 571-57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6.020
摘要

随着高分辨率频域OCT(SD-OCT)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眼科工作者可对黄斑区外层视网膜成像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表现为外层视网膜可分辨的高反射光带从时域OCT(TD-OCT)的3条到现在清晰可辨的4条,从内向外依次是外界膜(ELM)、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交界面连接带、视锥细胞外节末梢(COST)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从对应的视网膜组织学结构上来看,ELM、IS/OS和COST均在光感受器细胞之内,因此,这3条高反射光带的完整直接关系到光感受器细胞的完整性及其功能状态。利用SD-OCT探讨各类视网膜疾病光感受器细胞的状态与功能、损伤与修复特点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对ELM、IS/OS和COST这3条高反射光带在黄斑裂孔、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张正威, 张清. 频域OCT外层视网膜高反射光带的临床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6) : 571-57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6.02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OCT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高分辨率的第4代频域OCT(spectral-domain OCT,SD-OCT)已在眼科临床上广泛使用,这对各类视网膜疾病的正确诊断、病情评估、病情发展及手术预后评估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临床实践中,高分辨率的SD-OCT为眼科工作者带来的最大进步之一即在于对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的成像解读,表现为可分辨的高反射光带从时域OCT(time-domain OCT,TD-OCT)的3条到现在清晰可辨的4条,从内向外依次是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IS/OS)交界面连接带、视锥细胞外节末梢(cone outer segment tip,COST)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2]。从对应的组织学结构上来看,ELM、IS/OS和COST均在光感受器细胞之内,这3条高反射光带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光感受器细胞的完整性及功能状态。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内第一级神经元,其结构的完整性及良好的功能状态对保证良好视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利用SD-OCT探讨各类视网膜疾病光感受器细胞的状态与功能、损伤与修复特点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对ELM、IS/OS和COST这3条高反射光带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