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OCT测量的眼前节结构改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6) : 566-57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6.019
摘要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研究纳入17篇应用眼前节OCT(AS-OCT)分别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前后眼前节生物测量不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就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全部文献累计866患眼;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度(ACA)、巩膜突起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巩膜突起500 μm小梁与虹膜接触面积(TISA500)、TISA750、巩膜突起750 μm房角隐窝面积(ARA750)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升高,术后前房宽度(ACW)、巩膜突起750 μm处的虹膜厚度(IT750)均无明显变化,术后虹膜弯曲度(I-Curv)、虹膜横断面面积、虹膜突面积较术前降低。术前LT与术后ACD及术后TISA500均呈高度正相关。术前晶状体拱高(LV)与术后3个月ACD及术后3个月AOD500均呈正相关。综合文献证实,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可解除瞳孔阻滞,减小虹膜压迫,使得前房加深和房角增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引用本文: 郑虔, 李瑾, 赵云娥.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OCT测量的眼前节结构改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6) : 566-57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6.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据统计,目前全球因白内障致盲者约8 280万例,因青光眼致盲者约6 750万例,到2020年因白内障致盲患者的人数将是目前的2倍[1]。Quigley等[2]研究推测,到2020年因闭角型青光眼致盲人数可达约2 100万。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数也相应增多,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可发生膨胀,使晶状体与虹膜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造成房角关闭,是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的危险因素[3],及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4],但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目前有不少研究报道应用各种眼前节成像系统,包括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 Ocular眼前节诊断系统以及眼前节OCT(anterior segment OCT,AS-OCT)观察前房解剖结构来辅助判断手术时机。UBM检查易受到操作者技巧的影响,且为接触性检查,存在潜在并发症的风险。Pentacam虽然是非接触检查,但是其对房角结构的成像不如UBM,且应用范围较局限。相比而言,AS-OCT检查为非接触性检查,房角结构成像较清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17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就应用AS-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眼前节参数变化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