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病理学特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8) : 711-715.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8.009
摘要
背景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为儿童的先天性眼部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预后较差。以往对PHPV的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报道很少。

目的

研究PHPV的临床表现和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其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6例6眼PH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术中获取的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中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上皮膜抗原(EMA)、CD34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6例患儿均于出生后发现单眼PHPV,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先天性白内障,其中5眼A型超声检查显示患眼眼轴短于对侧健眼,1眼伴眼球震颤、斜视和小角膜。6例患儿均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可见晶状体后囊膜后有白色纤维血管膜,其中2眼的纤维血管膜与玻璃体内纤维束相连。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纤维血管膜主要由疏松或黏液样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或小静脉血管组成,有些病例内可见过碘酸希夫阳性染色物质、残留的透明状玻璃体动脉或分化的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中可见短梭形或梭形细胞,具有纤维细胞的特点,部分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增生活性较低。1例标本中可见纤维血管膜伸入晶状体囊膜内,导致晶状体和睫状体的发育异常。4例患儿随诊6~9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06、光感、0.05和0.07,眼压正常。

结论

PHPV首诊多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BCVA较差。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主要是由于原始玻璃体内中胚叶细胞持续增生和透明动脉不能退化所致,纤维血管膜的增生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

引用本文: 张岩, 林锦镛.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病理学特征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8) : 711-715.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8.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PHPV)是由于胚胎期原始玻璃体未能正常消退而持续增生所致的先天性玻璃体异常,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白瞳症状和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增生,多数病例首诊时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迄今为止,有关PHPV患者晶状体后纤维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仍较少见,中国仅有6例PHPV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报道[1]。本研究对PHPV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为PHPV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