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优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9) : 786-79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9.004
摘要
背景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是其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解剖基础,目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RPE细胞的超微结构时常用细胞沉淀法,但经过胰蛋白酶消化的细胞会破坏原有的细胞生长状态,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体外培养的RPE细胞的超微结构。

目的

探索一种能够简单、真实地反映体外培养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来源的RPE细胞超微结构的方法。

方法

将hESC经自然分化法诱导为hESC来源的RPE(hESC-RPE)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ESC-RPE细胞特异性蛋白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和人类配对盒基因6(PAX6)的表达。将hESC-RPE细胞种植于Transwell小室上进行培养,待细胞形成细胞片后通过TEM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与细胞沉淀法制备的hESC-RPE细胞标本的超微结构和90日龄Long Evans大鼠体内RPE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比较。

结果

hESC-RPE细胞MITF和PAX6表达阳性。TEM下可见大鼠体内RPE细胞正常的超微结构,包括顶端微绒毛、极性分布的RPE细胞色素颗粒和细胞核、细胞基底膜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片法TEM下可见Transwell小室上细胞片中hESC-RPE细胞形成了类似于大鼠体内RPE细胞的超微结构,但细胞顶端微绒毛较短,而细胞沉淀法观察到hESC-RPE细胞的细胞质中散在分布的色素颗粒、非极性的细胞核和少量的微绒毛。

结论

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时细胞片法不经过细胞的消化过程,保留了hESC-RPE细胞的正常结构,能简单、真实地反映体外培养RPE细胞的超微结构。

引用本文: 吴畏, 屈娅, 王磊, 等.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优化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9) : 786-79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09.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15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中国AMD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AM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变性,继而导致光感受器的丢失,因此深入研究RPE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AMD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PE是神经视网膜与Bruch膜之间的具有极性的单层细胞,其超微结构的正常与否与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密切相关,如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参与对感光细胞外节的吞噬过程、细胞的极性可影响营养因子的分泌、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具有抗氧化应激的能力、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参与血-视网膜屏障的形成等。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是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的常用工具,目前许多研究用TEM检测RPE细胞超微结构时是将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消化后观察沉淀的细胞,但该方法会破坏RPE细胞原本的生长状态,不能真实地反映体外培养RPE细胞的超微结构。本研究中将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ic stem cell,hESC)来源的RPE(hESC-RPE)细胞培养在Transwell滤膜上,采用TEM观察未经消化的hESC-RPE细胞片的超微结构,并与常规的细胞沉淀法进行比较,以探索检测RPE细胞超微结构的最佳方法。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