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10) : 916-91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11
摘要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

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

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

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引用本文: 刘宇莹, 万文萃, 杨鸽, 等.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 (10): 916-91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据统计,全球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0.012%~0.136%,其中发展中国家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3,4]。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AR)及X连锁隐性遗传(X-linked recessive,XR),其中以AD为主。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主要分为晶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BA4、CRYBB1、CRYBB2、CRYBB3、CRYGC、CRYGD、CRYGS)、晶状体细胞骨架蛋白基因(MAF、TX3、TMEM114、PAX6)、晶状体膜内蛋白基因(GJA3、GJA8、LIM2、MIP)以及晶状体发育过程中的调控蛋白基因(BFSP1、BFSP2、HSF4)4种类型。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5,6,7],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其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更好地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过程,本研究中对一ADCC家系进行突变基因的筛查和分析。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