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10) : 926-92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14
摘要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最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引用本文: 崔丽, 姜燕荣, 赵明威, 等.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 (10): 926-92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尤其是在病变累及黄斑后视力迅速下降,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患眼视力完全丧失。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眼内填充物的应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1],然而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并不理想或仍存在视物变形现象。随着OC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液体残留受到关注。目前,多数研究报道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与视力的关系[2,3,4]。本研究比较了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