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的鉴别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10) : 883-88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04
摘要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或玻璃体标本中的感染菌进行鉴定,探讨该技术在眼部感染性炎症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5年6—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5例5眼,抽取每例患者的房水0.1~0.2 ml或玻璃标体标本0.5~1.0 ml,各取50 μl用于高通量测序,剩余标本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采用D3096-01微量DNA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细菌DNA,对收集的标本DNA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应用MiSeq 300测序仪对扩增的16S rDNA高变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类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各病原菌在标本中的相对含量,取50 μl无RNA酶水于一次性无菌离心管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

共收集到5份房水或玻璃体标本,涂片染色结果阳性者2例,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阳性杆菌,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阴性杆菌,而细菌培养法结果均为阴性。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5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100%。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 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Limnobacter菌属,分别占53.68%、8.62%和5.96%;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 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占84.63%;白内障术后1 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

结论

16S rDNA测序可准确鉴别眼内炎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的致病菌,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引用本文: 杨宝霞, 李虹, 孔凡芳, 等.  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的鉴别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 (10): 883-887.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0.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细菌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04%~0.13%[1,2,3,4]。尽管术前使用抗生素、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等措施可一定程度地预防眼内炎的发生,但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并未明显降低,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挽救患者视力或者减轻炎症损害尤为关键。目前,眼内炎致病菌的鉴定主要依靠细菌培养法,但其周期长,阳性率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16S rDNA检测致病菌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5,6]。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正常结膜囊菌群组成成分和多样性分析[7],为研究微生物在眼表疾病中的作用搭建了框架,但尚未用于眼内炎感染菌的快速诊断。本研究中拟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的16S rDNA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眼内炎患者的前房水或玻璃体细菌基因组进行分析,探讨该方法鉴定眼内炎致病菌的可行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