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学研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11) : 978-98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1.004
摘要
背景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泪器感染性疾病,易复发,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目前关于在病变复发过程中究竟是感染因素还是泪道阻塞因素发挥主要作用仍存在争议,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但目前鲜见慢性泪囊炎的建立方法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的方法,为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诊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11只,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暂时泪道阻塞组采用质量分数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联合榄橄油溶液右鼻腔滴鼻诱导过敏性鼻炎造成暂时性泪道阻塞;永久泪道阻塞组由泪点注入0.15 ml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单纯细菌接种组由泪点注入1×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3 ml;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分别在造成暂时性泪道阻塞和永久性泪道阻塞后次日由泪点注入1×107/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3 ml;正常对照组由兔泪点注入0.3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 d、7 d观察动物出现慢性泪囊炎的眼部表现情况以判断造模成功率,行泪道冲洗观察泪道是否通畅,并行泪道CT造影检查是否发生泪道阻塞、阻塞部位以及阻塞程度;术后7 d行泪道和泪囊黏膜的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造模后3个月,暂时泪道阻塞组、单纯细菌接种组、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正常对照组无一例出现慢性泪囊炎表现,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分别有8只眼和9只眼出现慢性泪囊炎的症状和体征。泪道冲洗结果提示,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的慢性泪囊炎眼泪道冲洗不通畅,液体完全返流;泪道CT造影检查显示,兔鼻泪管阻塞部位为鼻泪管的远端,即鼻泪管骨内段与鼻内段的转折部位,并可见鼻泪管完全阻塞,阻塞处近端可见明显的鼻泪管扩张,阻塞处远端无明显的造影剂充盈;永久泪道阻塞组模型眼标本可检出革兰阴性杆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模型眼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暂时泪道阻塞组、单纯细菌组、暂时泪道阻塞+细菌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眼泪囊和泪道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异常,而永久泪道阻塞组和永久泪道阻塞+细菌组模型眼标本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性改变。

结论

泪道永久性阻塞是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建立的必要条件,在兔慢性泪囊炎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引用本文: 金晶, 项楠, 刘荣, 等.  兔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学研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 (11): 978-98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眼病,临床表现为溢泪或溢脓,且可作为潜在感染病灶,增加内眼手术后的眼内感染风险。慢性泪囊炎治疗的难点主要在于该病易复发,患者预后较差。关于该病复发的过程中感染因素与泪道阻塞因素究竟谁占主导作用的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慢性泪囊炎复发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泪液潴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1,2,3],少数学者认为该病是原发于泪囊本身的炎症。近年来,在泪道内窥镜下能清晰观察泪道各部位黏膜及管腔的病理改变,泪道黏膜增厚和纤维化、管腔狭窄或阻塞且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形成,这些表现提示我们须重新认识泪道的阻塞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有用工具,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研究,但目前尚无理想慢性泪囊炎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慢性泪囊炎动物模型,并探索造模的具体方法,分析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慢性泪囊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为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