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34(12) : 1140-114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2.020
摘要

视网膜脱离(RD)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近年来研究表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是导致RD后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性的经典凋亡途径、内质网应激等非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性凋亡途径以及坏死性凋亡、自噬等多种信号通路及其相互作用。阐明RD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联合抑制多条死亡通路、干预上游靶点和加强内源性保护等策略有助于保护光感受器细胞,最终改善RD患者的视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D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可能存在的干预靶点以及未来潜在的治疗策略。

引用本文: 李彤, 孙晓东. 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 34(12) : 1140-114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6.12.02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即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发生分离,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R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根据其类型和机制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尽管手术治疗可以使超过95%的患者视网膜达到解剖复位,但是术后仍有30%~40%的患者最终视力<20/40,视功能恢复不理想[1,2,3,4]。近年来研究表明,RD后光感受器细胞变性死亡是导致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5,6,7]。因此,探究RD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机制,找到有效的干预靶点,对于减少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保存或恢复患者视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RD后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