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2) : 165-16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2.015
摘要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 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引用本文: 白利广, 辛鑫.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2) : 165-16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致盲眼病,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甚至跃升为感染性眼病的首位[1,2]。传统的用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如何正确选择注射药物浓度是提高治愈率及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关键,但此类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中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质量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并观察比较其疗效变化。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