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中国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农村十年间儿童活动性沙眼的快速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6) : 548-55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6.013
摘要
背景

沙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沙眼的发病率已经大大下降,但在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有活动性沙眼的流行。

目的

调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患病情况,评估2000年与2013年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防治情况。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按照WHO沙眼简化分级系统及活动性沙眼快速评估调查(TRA)的标准和要求,于2000年对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农村地区214名6~7岁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其中男113人,女101人,将活动性沙眼分为沙眼性滤泡(TF)、沙眼性炎症(TI)、沙眼性瘢痕(TS)、沙眼性倒睫(TT)和沙眼性角膜混浊(CO),依据上述体征确定活动性沙眼的诊断。2013年本研究组再次对该地区100名学龄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评估,其中男58人,女42人,了解10年间该地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的变化。

结果

2000年纳溪区和江阳区共4个农村小学214名6~7岁儿童接受了调查,共发现TF 105人,患病率为49.07%;其中纳溪区儿童TF患病率为49.05%(52/106),江阳区患病率为49.07%(53/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9)。2013年分别对纳溪区和江阳区的2所小学100名6~7岁的儿童进行了活动性沙眼流行病学调查,均未发现TF、TI、TS、TT、CO,即未发现活动性沙眼患者。

结论

十年来随着中国沙眼防治工作的开展及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流行已得到控制。

引用本文: 乔利峰, 雷春涛, 樊映川, 等.  中国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农村十年间儿童活动性沙眼的快速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6) : 548-55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6.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沙眼是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致盲眼病,儿童期以活动性沙眼较为常见,长期持续的沙眼可导致倒睫和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甚至致盲。沙眼主要流行于卫生条件差和水源缺乏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患有活动性沙眼者约8 400万人,其中760万人因患有重症沙眼而致盲。几十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持续开展群众性的沙眼防治工作,中国沙眼的流行和疾病严重程度已经得到控制,但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沙眼的局部流行。鉴于沙眼的严重危害,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立了全球消灭致盲沙眼联盟,致力于控制活动性沙眼的传播,力争到2020年在全球根治致盲性沙眼,即"GET 2020计划"。中国卫生部门开展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项目,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中国活动性沙眼的患病情况,目的在于2016年之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沙眼。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暨四川省防盲办公室于2000年和2013年按照沙眼的分级系统及活动性沙眼快速评估调查方法(trachoma rapid assessment,TRA)对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多所小学学龄儿童进行了活动性沙眼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该地区学龄儿童中活动性沙眼的防治情况。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