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与常规超声乳化劈核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07) : 629-6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7.012
摘要
背景

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

目的

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法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于2016年3—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眼轴长度>27.0 mm、屈光度>-10.0 D,患眼晶状体核为Ⅲ~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分别选择反式劈核钩预劈核及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角膜内皮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的差异,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安全性,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差异,测定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数视力表)变化,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2个组术眼手术均顺利。预劈核组术眼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47.30±11.29)s,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为(57.70±14.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P=0.016)。术后7 d,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术眼BCVA分别为4.75±0.11和4.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8)。术后1个月,预劈核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82±3.77)%,低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的(16.1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8,P=0.001)。术后7 d,预劈核组术眼的2级和3级角膜水肿眼数明显少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822,P=0.008)。

结论

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操作比较,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Ⅲ~Ⅳ级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效果好,对组织创伤小。

引用本文: 杨珂, 朱思泉, 赵阳. 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与常规超声乳化劈核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35 (07): 629-6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7.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超高度近视是眼轴长度≥27.0 mm且屈光度≥-10.0 D的近视,常较早发生白内障,严重损害患者视力,且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超高度近视患者多有视网膜或脉络膜的退行性改变,还存在眼轴长、晶状体前囊和后囊膜厚度变薄、悬韧带松弛、玻璃体液化甚至是后脱离、巩膜变薄,甚至发生后巩膜葡萄肿等病理特点,上述因素加大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也增加了多种手术并发症的风险[2]。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的劈核操作是手术的重要环节,要求超声、负压做好转换,操作人员的手脚之间配合到位,被视为技术难点[3]。手工预劈核技术可缩短术中超声乳化耗费的时间,降低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带来严重的损伤,是近些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热点[4]。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劈核技术包括截囊针预劈核技术[5,6]和尖峰劈核镊预劈核技术[7],均需对晶状体施加一定向下的压力,牵拉悬韧带,同时对硬核预劈核效果不满意,故其在超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飞秒激光劈核的效果不理想,且设备昂贵[8,9],影响了该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可将劈核钩预埋到晶状体赤道部,从而在晶状体水平方向上完成原位预劈核,减少了对悬韧带的牵拉作用[10],理论上适用于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和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白内障手术。本研究拟在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与常规超声乳化劈核技术进行比较,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