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 nm激光光凝对兔视网膜组织影响的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9) : 824-82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9.011
摘要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 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

探讨和比较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 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黑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抽签法按照视网膜光凝条件不同将26只中华黑兔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577 nm激光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激光组(18只),其中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按照激光工作负载率的不同亚分为9%、12%和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光凝后行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摘取兔眼球壁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果

彩色眼底照相和OCT显示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9%阈下微脉冲激光组OCT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稍模糊;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轻度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稍模糊;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可见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明显水肿,RPE层局限性隆起;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彩色眼底照相均未见光凝斑。577 nm激光组兔眼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灰白色光凝斑,OCT扫描层面可见视网膜呈多灶性隆起,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模糊,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兔眼相比,9%和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兔眼脉络膜血管变形或出血,但视细胞形态结构、双极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层未见明显改变;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视细胞扁平状膜盘肿胀,双极细胞层和RGC层未见明显改变;577 nm激光组兔眼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RGC层结构紊乱,RPE层变薄。

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脉络膜层和RPE层具有高度选择性,视网膜光凝后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伤程度轻微,既可发挥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可对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

引用本文: 李慧丽, 王春燕, 李小丹, 等.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 nm激光光凝对兔视网膜组织影响的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9) : 824-82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9.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激光光凝疗法主要采用光热效应激光,光凝效应主要作用于外层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受到破坏而以胶质瘢痕所代替,使外层视网膜耗氧量减少,同时光凝后视网膜变薄,有利于脉络膜毛细血管中的氧气通过外层视网膜供养内层视网膜,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态,缓解内层视网膜的缺氧[1]。然而,传统的577 nm激光脉冲能量大,靶组织吸收后产生短时高温效应,热量通过纵向和横向方式向周边组织传导,可造成脉络膜和视网膜的凝固性坏死,视网膜光凝斑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扩张变大,形成新的损伤[2]。患者出现视力下降、黄斑水肿、黄斑下纤维增生、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视野缩小等症状[3,4,5]。如何避免视网膜光凝带来的并发症,使组织损伤降到最小一直是视网膜激光治疗中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阈下微脉冲视网膜激光疗法逐渐受到关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视网膜光凝较传统的光凝疗法更加安全,但其作用机制及其敏感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中拟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在不同工作负载率下对兔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