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改良视网膜墨汁灌注法观察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10) : 885-88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10.006
摘要
背景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CSNB较少见到视网膜新生血管,其如何影响视网膜新生血管尚需深入探讨。

目的

改进视网膜墨汁灌注方法,并用于观察CSNB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清洁级7日龄SD大鼠和CSNB大鼠各18只,任意选取其中12只制作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作为OIR模型组,其余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SD大鼠和CSNB大鼠各9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体积比1∶1墨汁灌注组、体积比2∶1墨汁灌注组和单纯墨汁灌注组,分别灌注体积比1∶1墨汁灌注液、体积比2∶1墨汁灌注液和单纯墨汁灌注液各10 ml。取单侧眼球制作视网膜铺片,取另一侧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并比较不同体积比墨汁灌注组视网膜血管成像质量。另取SD大鼠和CSNB大鼠OIR组各3只幼鼠与正常对照组幼鼠均按照此法灌注体积比2∶1墨汁灌注液。取各组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计数每张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细胞核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

结果

体积比2∶1墨汁灌注组视网膜铺片中血管网成像质量较体积比1∶1墨汁灌注组和单纯墨汁灌注组高。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SD大鼠和CSNB大鼠均未见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OIR模型组可见大量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OIR模型组中SD大鼠和CSNB大鼠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数量分别为(23.08±2.99)个/切片和(41.12±9.36)个/切片。CSNB大鼠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数量略高于SD大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0,P=0.5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SD大鼠和CSNB大鼠突破内界膜的细胞v-WF均表达阳性。

结论

体积比2∶1墨汁明胶灌注液对大鼠视网膜血管成像质量优于单纯墨汁灌注液,是一种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视网膜铺片方法。高氧可诱导CSNB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

引用本文: 宋玫侠, 李上, 牛超, 等.  改良视网膜墨汁灌注法观察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10) : 885-88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10.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CSNB)是一种遗传性、非进展性的眼底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变性,此特征也是CSNB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1]。目前,CSNB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尤为重要。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眼病,缺血、缺氧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相对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是常用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的造模方法。有研究显示,视网膜变性可能会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2]。那么,我们推测高氧可能无法诱导CSNB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在中国,研究者常采用消化法铺片来观察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视网膜铺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3],但由于该技术操作复杂、展片难度较大、消化时间不易掌握等原因,常出现消化不全、消化过度、残存视网膜细胞或血管结构显示清晰度欠佳等现象,影响对视网膜微血管的观察[4]。目前,通过墨汁灌注法观察组织血运已广泛应用于动物脑血管、内脏及眼底的微循环观察[5,6]。由于传统的单纯墨汁灌注制作视网膜血管铺片不能很好地显示较大的血管,进行观察时背景常有污染,本实验对传统的墨汁灌注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建立一种制作简单、便于观察、重复性好的视网膜铺片技术,同时将其应用于CSNB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观察。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