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脉络膜厚度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35(10) : 949-9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10.021
摘要

临床应用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改变了眼科临床诊疗方法。随着新技术的进展,OCT能够获得一个真实、非侵入性眼后段"光学切片" 。随着OCT图像处理软件的改进,可以分析眼后段更精致的解剖结构,如脉络膜等。最近,高清晰选择性成像处理软件通过评估所有像素数据,减少噪音和构建最佳图像,通过图像增强软件补偿眼后段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之间降低的信号强度,从而可见脉络膜与巩膜的分界线。因此,目前应用OCT能准确测量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体位、年龄、眼压、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和收缩压等。脉络膜是眼部血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近视性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色素变性、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高度近视、特发性黄斑裂孔等疾病中脉络膜变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Vogt-小柳原田病(VKH)、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等疾病中脉络膜增厚。本文就脉络膜厚度自身特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眼科疾病中脉络膜厚度变化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何吕福, 王晓华, 温旭. 脉络膜厚度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35 (10): 949-95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10.02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厚度是指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到脉络膜/巩膜交界处之间的厚度。在组织结构上,脉络膜由外向内主要包括脉络膜上组织(构成脉络膜上腔)、血管层(包括大血管层、中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和玻璃膜(Bruch膜)。脉络膜是一个富含血管的组织,包括血管、黑色素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胶原纤维及弹性结缔组织[1],是视网膜外层及黄斑区血供的主要来源。因而,脉络膜可能在诸多眼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目前,多种OCT可准确测量脉络膜厚度,如Zeiss Cirrus HD-OCT(德国Carl Zeiss公司)、Heidelberg Spectralis(德国Heidelberg公司)和Optovue RTVue(美国Optovue公司)等[3]。然而,脉络膜各层血管厚度或其血流量还不能得到精确的测量。本文就脉络膜厚度自身特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眼科疾病脉络膜厚度变化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